怀柔半数农作物深加工 板栗白薯身价提升几十倍
近几年,在怀柔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风生水起,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利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方式,让农产品身价倍增。农民给企业种“原料”,企业把农作物变成“金果子”。全区5成农产品实现深加工,9.8万农户因此致富,年增收8亿元。
“老作物”做出新花样
怀柔是农业大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仅板栗的年产量就达8000吨,核桃2600吨,其它干果2000吨,各种鲜果15000吨,各种杂粮6000吨。
怀柔区桥梓镇一渡河村的刘振钢可成了大能人。附近十里八村的红果、白薯等,都是由他收购,“每年红果要收600多吨,白薯近千吨。”
到农民家上门收购,然后统一运到御食园公司,经过二十多道新式工艺,红果就成了独立包装的小糖葫芦,白薯就成了半截拇指大小的白薯仔,被运往京城各大超市。
“种了几辈子的白薯,如今也金贵了,”刘振钢感慨,“1毛多的白薯收购价6毛到8毛,加工后能卖到30多元。”知名的怀柔板栗,10元一斤收购,成品后上市达到72元。
以前农民种的杂粮卖不出去,现如今买不到了。“都和加工厂挂了钩,直接运到储藏基地。”去年琉璃庙镇1000余户农民家中的5000多吨红果、白薯、红小豆、山杏等农产品,还没等运回家,在地头就全部被“抢购”一空,增加农民收入近7000万元。
不仅卖出去,而且卖了好价钱,“基本收购价格都比同期市场价高20%,而且不受市场大幅波动的影响。”去年红果价格大跌,下降到2毛5一斤,但红螺食品公司依然按照一直的5毛钱收购。“不能着眼短期市场,企业只有和农民双赢,才能继续发展。”
看看现在的怀柔红果、白薯,原本撮堆儿卖的东西现在披着精美的外衣,走到了各大超市。前身为北京果脯厂的红螺食品公司,用新工艺改良老果脯,做出220多个品种400多种规格的新式休闲食品,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传统农作物,做出了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