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从七百元到四万元的跨越——吉县苹果产业发展优势调查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日报 作者:王恩瑞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08票  浏览17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5月12日 15:13
  同样一亩地,亩均收入从700元、6000元、1.2万元到4万元不等,这是记者从吉县农村了解到的情况,而这种收入悬殊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有无栽植苹果树和在苹果树管理中的专业化水平高低。
  
  4月,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候。4月18日,在“中国苹果之乡”临汾吉县,记者看到,果农于林森正在自家的果园里进行春浇管护。于林森是吉县吉昌镇谢悉村的果农,经营着一亩半分地的果园,果园有60株苹果树,每年都可以给他带来4万余元的收益,平均一株苹果树产量100公斤,产值700元。这个数字在吉县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是个奇迹。同样一亩地,亩均收入从700元、6000元、1.2万元到4万元不等,这是记者从吉县农村了解到的情况,而这种收入悬殊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有无栽植苹果树和在苹果树管理中的专业化水平高低。
  
  传统种植模式VS果园粗放式管理
  
  “去年我种了30亩玉米地,收入是2万多块钱。而坡地上的4亩半果园也收入2万元,还是栽苹果树合算,我准备今年把全部地都栽上苹果树。”这是吉县屯里镇回宫村村民晁武森算的一笔账。
  
  屯里镇位于吉县城东北部,这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不太适宜于苹果树的栽植,延续着“种了麦子种棒子”的传统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下,农资投入很大,而亩均收入很低。
  
  2002年,屯里镇政府结合全镇地理自然条件,确定了一方面推广商品苹果区域,发展以长富二号、嘎啦为主的中晚熟品种;一方面推广栽植以秦冠、红玉等产量高、果汁多、管理粗放的加工型苹果品种。晁武森的果园就是这个时候栽起来的,根据镇里的产业布局安排,他的果园以红富士为主,可是管理较粗放,产量偏低。即便是这样,亩均收入也达到6000元左右,较之传统种植作物的亩均收入有近十倍的增幅。
  
  果园粗放式管理VS果园标准化管理
  
  在吉县苹果产业发展中,更多的果农已经尝到标准化管理的甜头,在吉县吉昌镇、东城乡、车城乡、中垛乡、文城乡等苹果主产区,果农们把苹果视为摇钱树,他们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管理果园,对每一季应当的技术操作规程烂熟于心,在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树型改造、田间管理、疏花疏果、贴字套袋等方面都精益求精,并积极推行“猪-沼-果”“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在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增加自身收入。
  
  吉县东城乡东城村果农崔生发有8亩果园,从幼树起就一直精细化管理,从2005年配套使用沼气池开始,他照明做饭用沼气,施肥用沼渣沼液,既节省能源,又增加果品有机质,所产苹果个大色鲜口感好,商品率高,每年都被果商早早抢购。近6年来,亩均收入约1.2万元。果园的粗放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在苹果外形、口感、产量、含量、商品率等方面都形成鲜明对比,并直观地体现在价格上,标准化管理果园的亩均收入是粗放式管理果园亩均收入的一倍以上。
  
  果园标准化管理VS果园精品化管理
  
  随着吉县苹果知名度的进一步增高,有些果农独具慧眼,将目光盯上了苹果高端市场,他们以有机化、专业化的管理理念,在培育新品种,管理精品园中做足文章,使果园亩均收入有了新突破。
  
  吉县吉昌镇谢悉村的果农于林森,经营着一亩半分地的果园,果园有60株苹果树,每年都可以给他带来4万余元的收益。经营这一亩半分地的果园,于林森对此有太多太多的经验和感悟,他的这座果园是1994年栽植的,粗放式管理到2002年才开始改形管护步上精细化管理之路,他通过秸秆覆盖、增施有机肥,微量元素等方式增加果品的有机含量,所产富锌、富硒、SOD等功能保健苹果经过质量体系认证,单果价格达到10元,亩均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这一路走来,于林森转变观念,不断实践,勇于创新,终于创造了亩产4000公斤的奇迹。
  
  亩均收入的一再攀升,凸显了果农科技投入力度、精品果园管理力度的进一步增强,凸显着吉县苹果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有效提升,更凸显了吉县苹果产业发展优势,这是一种方向,更是一种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