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密植低产园改造技术推广服务”课题取得重大进展
3月18日,北京市农科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承担的“农村科技协调员专项课题—板栗密植低产园改造技术推广服务”课题通过专家验收。该课题针对北京不同类型板栗密植低产园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依托农村科技服务港,大力实施板栗密植低产园改造技术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明显成效。两年来累计建立板栗优质采穗圃12亩,为生产单位提供优质板栗接穗25.5万头;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70亩,辐射推广1.832万亩,编制印发了《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手册》5000册,针对栗农需求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技术培训班28期,培训栗农2600余人次,培养科技协调员200人,对郊区板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京郊板栗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是京郊第一大面积果品,20世纪80年代种植的板栗密植园,占北京板栗总面积的50%,是许多山区县农业收入重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当初板栗种植密度过大,尤其是后期板栗管理技术滞后,大部分密植板栗园已经出现严重的郁闭现象,造成板栗产量下降,板栗病虫害严重,并影响到果品品质,对山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北京市科委07年启动实施“板栗密植低产园改造技术推广服务”,完善并开展板栗密植低产园改造技术体系示范和推广,通过加强核心示范园和成果辐射基地建设,进行了优良品种引进、树体营养调控、大树改接、栗园间作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
课题实施过程中,注重科技普惠农民为主线,搞培训、抓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依靠三个平台、坚持五原则和四结合”的板栗科技协调员跟踪培养和技术指导的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实现了“板栗密植低产园改造”配套、先进的成熟技术成果快速在板栗产区示范推广,与此同时在北京板栗产区培养一批科技协调员队伍,通过科技协调员队伍及当地板栗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让山区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据估算,到盛果期,平均每亩增产30公斤以上,亩增收240元以上,预计年增收439.7万元以上。
今后,农村科技服务港将进一步加强与市农科院综合所的密切合作,针对板栗改造后的实际需求,加强板栗产业科技协调员的培养,依托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站,进一步扩大密植低产园板栗改造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切实为北京板栗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其它果品产业保优、促效、全面升级提供借鉴,促进山区农民增产增收。
京郊板栗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是京郊第一大面积果品,20世纪80年代种植的板栗密植园,占北京板栗总面积的50%,是许多山区县农业收入重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当初板栗种植密度过大,尤其是后期板栗管理技术滞后,大部分密植板栗园已经出现严重的郁闭现象,造成板栗产量下降,板栗病虫害严重,并影响到果品品质,对山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北京市科委07年启动实施“板栗密植低产园改造技术推广服务”,完善并开展板栗密植低产园改造技术体系示范和推广,通过加强核心示范园和成果辐射基地建设,进行了优良品种引进、树体营养调控、大树改接、栗园间作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
课题实施过程中,注重科技普惠农民为主线,搞培训、抓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依靠三个平台、坚持五原则和四结合”的板栗科技协调员跟踪培养和技术指导的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实现了“板栗密植低产园改造”配套、先进的成熟技术成果快速在板栗产区示范推广,与此同时在北京板栗产区培养一批科技协调员队伍,通过科技协调员队伍及当地板栗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让山区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据估算,到盛果期,平均每亩增产30公斤以上,亩增收240元以上,预计年增收439.7万元以上。
今后,农村科技服务港将进一步加强与市农科院综合所的密切合作,针对板栗改造后的实际需求,加强板栗产业科技协调员的培养,依托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站,进一步扩大密植低产园板栗改造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切实为北京板栗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其它果品产业保优、促效、全面升级提供借鉴,促进山区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