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牛”:机遇和挑战并存
“花牛”的美丽光环
近几年,我市的“花牛”苹果种植已遍布五县两区,辐射周边市县,果农靠苹果致富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谁家的苹果卖个几万元已是很平常的事,十几万的农户也屡见不鲜。
党的十八大代表、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党支部书记刘田家就是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带领全村、乃至全镇脱贫致富的典型。20年的不懈努力,曹石村已经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刘田家在赴京参加十八大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苹果给村民带来的效益和今后的发展远景时,底气十足、充满信心:“我们村今年果树种植面积达到了2300亩,收入700余万元,户均6万元,最高农户达26万元,人均纯收入今年有望达到14000元以上,村上还要发展养殖业、观光农业,形成三业并举的新格局,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宋明的苹果一年能卖十七、八万”,这是清水县郭川乡宋川村村民最为骄傲和羡慕的一句话。中秋节前在宋川村采访时,丰收的喜悦让宋明笑得合不拢嘴:“是党的政策好,是苹果使我致富,现在又流转了20亩地,就想着一门心思搞好苹果生产。”
像刘田家、宋明这样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展苹果产业走上致富道路的带头人在我市还有很多很多。
近十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花牛”品牌的带动效应,坚持把做大做强以“花牛”苹果为主的特色优势果品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目标来抓,果品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花牛”苹果总面积达到178万亩,挂果面积80万亩,年产量88.06万吨,年产值23亿元。在实施“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工程中,即将建成的“中国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跨秦州、麦积两区。“天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总用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将依托北山现有苹果、梨等果品种植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天水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西起秦州区藉口镇,东至麦积区伯阳镇,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充分发挥麦积区花牛镇南山花牛苹果生产基地和秦州区皂郊镇市果树研究所科研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以花牛苹果为主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大宗果品生产基地。“天水花牛苹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以主打“花牛”苹果品牌,建设集果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农残检测、展示展销、商贸洽谈、科研培训、技术推广、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带动陇东南、辐射大西北的大型果品产业园。
如今,每到果品丰收的季节,无论在果品基地、还是在分散种植户的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看到采摘果子、装箱,忙着销售果品的农民幸福的笑脸,一大批本地的经纪人、外地客商、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洋经纪”,活跃在果品销售的产业链上。据了解,我市已有农民果品经济合作组织200多个,在果品销售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果品主要销往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长春、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和俄罗斯、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国外市场,年销售量达到110多万吨。果园已逐渐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实现兴果富农的目标。
“花牛”品牌之忧
“花牛”苹果成熟期比红富士早一个月,正值中秋节和国庆节上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价格优势。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我市“花牛”苹果在逐渐走向更广更高市场的同时,隐忧也显现出来。
在秦安、秦州、麦积、清水的苹果交易市场,记者看到,山东、河南、陕西的客商慕“花牛”之名而来,但在收购了“花牛”苹果之后,花牛苹果却被装在他们带来的印有山东、河南、陕西名称的苹果包装箱里,天水的花牛苹果摇身变成了外地客商当地的苹果。
记者在麦积区伯阳镇天水田池果业公司看到,员工正在给山东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和陕西华圣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收购苹果,贴的标签和包装箱上却是“山东阳光”、“陕西华圣”字样。山东万涛果蔬有限公司的出口包装印制的是英文标识,连“花牛”、“天水”的一个字腿也没有。有时偶尔看到天水本地的包装箱,上面有“花牛苹果”的字样,但设计呆板,无创新,且一个地方一个版本。
天水田池果业公司负责人王万水也感到包装对天水花牛苹果品牌的影响:“我们收购苹果,其实就是替人做嫁衣,装的是客商自己带的箱子,伯阳有8家销售公司,在市内各地和陇南的一些乡村设点,替客商收购,自己挣中介费,每家每年收购量200万斤左右。”而在果农们的意识中,只要苹果能变成钱,至于用什么箱子,贴什么标签,标什么产地,他们也不在意,由客商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