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春满烟台之春到栖霞—果都苹果格外香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水母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99票  浏览22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2月23日 13:33

    水母网2月23日讯 (编导 湖泽太 腾岳 郑勇军 主持 权立通 摄像 李仁 摄影 高伟) 一场瑞雪,让果都栖霞变得银妆素裹。

    2月19日,踏着瑞雪,“春满烟台”大型系列采访活动正式启动,首站进入栖霞。车窗外,白雪飘飘,山风阵阵,果枝摇曳,仿佛在预告着牛年的好年景。

    栖霞,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水果第一市”:国家级无公害苹果示范基地、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中国苹果产业20强县(市)之首……一顶顶桂冠花落这里,无不令人眩目。今天,迎着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的春风,站上果业发展新高点的果都,又将上演怎样的一出“春天里的故事”?跟随着市农科院果科所、市农技推广中心的两位特邀专家,采访组一行深入田间地头,感受来自果农的新企盼,触摸来自果业的新脉动,探究果都发展的新蓝图。

   首批“吃螃蟹”的衣老汉

    “过去,俺两棵树能摘大约13筐苹果,可优质果率还不到三成;现在,两棵树能摘八九筐,优质果率高达80%以上,效益几乎翻了一倍。如果不是大胆进行密植园改造,哪有这收成?!”

    说话的是65岁的果农衣桂欣。车入栖霞,我们刚扎进观里镇千亩精品苹果示范园,就迎头遇上了正在修剪果树的衣老汉。

    衣老汉是观里镇衣林庄村人。以前,他家1.6亩果园长期单纯靠提高剪枝、改良施肥等技术手段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由于果树已经生长了20多年,开始进入盛果后期,比较效益很难得到较大提升。前年,栖霞果业技术部门登门发动果农搞密植园改造,衣桂欣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开始,大家都心疼。好端端的果树,咋能说砍就砍了呢?任何事情都得有人带头,大家才能看清楚方向,我就在专家指导下带头砍了一部分,当年就立竿见影,优质果率一下子达到了85%。去年我索性将整个果园全都进行了密植园改造,原先140多棵树只剩下了100棵左右。”衣桂欣领着我们走进果园深处,“你看,这些砍掉的树,树桩都还在。”说话间,老汉举起果剪,随手剪掉了身边果树上一个向下旺长的新枝。

    特邀专家市农科院果树科研所副所长李元军研究员赶紧上前,婉劝老汉别再这样剪下去。“密植园改造只是提升优质苹果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果树间伐之后,还应相应改变修剪技术方向。”李元军提醒说:“您刚才剪掉的这个向下生长的新枝,太可惜了。密植园改造之后的果园,应该通过拉枝、修剪等多种有效手段,尽量多地培养下垂枝,间伐之后给树的本身留足空间。尤其是这些生长茂密的大树,中间的枝条长势旺盛,更要注意这一点。”一番话,说得衣老汉点头称是。

    见采访团里还有专家,果园周围的一些果农纷纷围上来,迫不及待地虚心求教。李元军又对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等问题逐一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果农们频频点头,连连称好:“俺这里虽然是示范园,但是管理上还是有差距,烟台的专家来指导对我们又是一次提高。”

    “示范园”不仅名字中听,还给果农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处。栖霞市果业局副局长郝文强告诉我们,衣桂欣家的这块果园,只是观里镇“千亩精品苹果示范园”的一部分。除了果园,示范园还同时连片开发食用菌大棚、沼气池,像衣老汉一样吃产业延伸“螃蟹”的人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苹果产业,正把果品、畜牧、菜菌三大产业以产业链条的方式连结起来,利用产业间的互补,形成农业循环发展的新模式。”

    在郝文强的指引下,我们来到果园深处的两个食用菌生产大棚,正在收获食用菌的衣吉忠说,以前剪下来的苹果枝只能当柴烧,如今每3斤粉碎果树枝就能培养一支食用菌棒,眼下观里镇食用菌生产规模已经发展到20多万棒,每年有60多万斤果树枝变成50万元的食用菌收益。

    “好处远不止这些。”回到栖霞市里,该市副市长宋贤章告诉我们,这些菌棒腐烂后被直接用来生产沼气,沼肥再给果园施用,又节省了肥料投入,生长出绿色有机苹果。“目前,围绕产业链条延伸这一主题,栖霞苹果产业规模正逐步发展壮大,先后涌现出果汁、果脯、罐头、苹果醋等加工企业30多家,果品物料生产厂家150多家,纸袋生产企业100余家,其中仅纸袋年产量便达到30亿个,产值1亿多元。“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拉长这个产业,实现一、二、三产联动,让栖霞苹果进一步为农民增收。”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