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博 走向世界—洛川苹果产业发展历程巡礼
在洛川苹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外,离不开历届县委、县政府和20万果乡人民牢固树立“苹果立县”和“抓苹果就是抓发展”的发展理念,更与全县上下与时俱进、大力推广普及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密不可分,而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主动出击大力宣传推介洛川苹果,则是洛川苹果从黄土高原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
多年来,洛川县高度重视苹果品牌争创,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推进“一县一业”工程,在相继取得北京奥运会专供苹果、人民大会堂指定苹果、中国女排专用苹果等23项重大品牌冠名权后,洛川苹果又于2010年4月2日正式成为上海世博会接待用苹果,成为第一家进入世博会的水果类品牌。
实施品牌争创战略,对于不断提高洛川苹果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做精苹果优势产业,推动洛川县沿着果畜一体化的轨道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洛川县处于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全部符合日照、降雨量、海拔等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要求,发展苹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洛川苹果,果型端庄,色泽鲜艳,口感纯正,风味独特,深受国际国内消费者青睐,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各项大奖160多项,屡屡雄踞全国产果县(区)之首。今年,洛川苹果又成为上海世博会贵宾接待专用苹果。
洛川苹果经过规模化栽植、标准化管理、系列化开发、品牌化经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苹果产业发展的关注点,先后被国家确定为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县、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
近年来,洛川县委、县政府和20万洛川人民大力实施“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大转变、实现三个领先、建设四大基地”的苹果产业发展战略,强力推进苹果产业强县建设,使苹果优势产业成为特色鲜明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的苹果总面积达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苹果总产量达68.5万吨,果业总收入18.2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5014元。洛川苹果的成长,有着几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惊艳亮相 世人称奇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洛川的苹果生产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那时的洛川苹果已小有名气。
1972年秋,省林业厅在耀县召开林果会议,确定把洛川作为苹果外贸的重点,上报中央有关部门。省外贸公司当即决定拨付洛川30万元,扶持果业发展,并打算同洛川的有关社队联办大型外贸生产园。这年秋冬在省上组织的苹果鉴评中,洛川红星、元帅名列全省第一。
1974年初,陕北高原上冷冽的寒风中,传来一个好消息,一个对洛川乃至延安、陕西人来说都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好消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三部一社”组织的全国237个苹果送样鉴评中,洛川“红星”不仅名列全国第一,并以202.2的总分和5项指标中的4项超越美国蛇果,成为新的“世界之最”。
这项鉴评具有权威性。
这个鉴评的结果完全出乎意料。
当组织者宣布鉴评结果的时候,会场上的所有人惊呆了,随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中国果业界、外贸界无限欢欣,他们此刻看到了中国这个农业尚处于落后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拥有了冲击世界苹果一流水准的希望。
全国鉴评会后,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在所拍的苹果专题纪录片中这样解说道:“中国苹果的希望在陕西,陕西苹果的希望在洛川。”期间出版的中央机关刊物《半月谈》上,也有类似的话语:“中国苹果看陕西,陕西苹果看洛川。”
此后,洛川苹果一路过关斩将,屡屡雄踞全国产果县区之首,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大奖160多项,成为名副其实的、享誉世界的“神州第一果”。
多年来,洛川县高度重视苹果品牌争创,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推进“一县一业”工程,在相继取得北京奥运会专供苹果、人民大会堂指定苹果、中国女排专用苹果等23项重大品牌冠名权后,洛川苹果又于2010年4月2日正式成为上海世博会接待用苹果,成为第一家进入世博会的水果类品牌。
实施品牌争创战略,对于不断提高洛川苹果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做精苹果优势产业,推动洛川县沿着果畜一体化的轨道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洛川县处于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全部符合日照、降雨量、海拔等苹果生长7项气候指标要求,发展苹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洛川苹果,果型端庄,色泽鲜艳,口感纯正,风味独特,深受国际国内消费者青睐,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各项大奖160多项,屡屡雄踞全国产果县(区)之首。今年,洛川苹果又成为上海世博会贵宾接待专用苹果。
洛川苹果经过规模化栽植、标准化管理、系列化开发、品牌化经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苹果产业发展的关注点,先后被国家确定为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县、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
近年来,洛川县委、县政府和20万洛川人民大力实施“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大转变、实现三个领先、建设四大基地”的苹果产业发展战略,强力推进苹果产业强县建设,使苹果优势产业成为特色鲜明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的苹果总面积达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苹果总产量达68.5万吨,果业总收入18.2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5014元。洛川苹果的成长,有着几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惊艳亮相 世人称奇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洛川的苹果生产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那时的洛川苹果已小有名气。
1972年秋,省林业厅在耀县召开林果会议,确定把洛川作为苹果外贸的重点,上报中央有关部门。省外贸公司当即决定拨付洛川30万元,扶持果业发展,并打算同洛川的有关社队联办大型外贸生产园。这年秋冬在省上组织的苹果鉴评中,洛川红星、元帅名列全省第一。
1974年初,陕北高原上冷冽的寒风中,传来一个好消息,一个对洛川乃至延安、陕西人来说都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好消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三部一社”组织的全国237个苹果送样鉴评中,洛川“红星”不仅名列全国第一,并以202.2的总分和5项指标中的4项超越美国蛇果,成为新的“世界之最”。
这项鉴评具有权威性。
这个鉴评的结果完全出乎意料。
当组织者宣布鉴评结果的时候,会场上的所有人惊呆了,随后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中国果业界、外贸界无限欢欣,他们此刻看到了中国这个农业尚处于落后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拥有了冲击世界苹果一流水准的希望。
全国鉴评会后,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在所拍的苹果专题纪录片中这样解说道:“中国苹果的希望在陕西,陕西苹果的希望在洛川。”期间出版的中央机关刊物《半月谈》上,也有类似的话语:“中国苹果看陕西,陕西苹果看洛川。”
此后,洛川苹果一路过关斩将,屡屡雄踞全国产果县区之首,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大奖160多项,成为名副其实的、享誉世界的“神州第一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