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人民日报:一个苹果的经济学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6票  浏览28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7月23日 17:42

  销售太难了
  
  九成果农等客上门

  
  刘玲告诉记者,之所以出现当年“(好果每斤)2元、3元买不到,(赖果每斤)2角、3角卖不掉”的情况,主要源于全陕西90%的苹果销售都是果农等客上门,或托朋友、找熟人。
  
  为打破僵局,陕西苹果开始了原始的品牌竞争。最多的时候,陕西苹果的品牌达到50多个。1999年,华圣苹果第一次出口到欧美市场,陕西苹果实现了出口量零的突破。
  
  “在市场中摸爬多年后我们才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应当是农户的果园。”陕西华圣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魁说。
  
  1997年,华圣果业成立之初就瞄准国外市场。可是东跑西撞了大半个地球也没签下几个单子。“这时候我们才明白,农业产业化必须脚踏实地从田间地头做起。想跟国际化市场接轨,如果没有可靠的生产基地和严格的质量体系,无异于缘木求鱼。”王魁说。如今,华圣果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在20多个苹果生产县建立了基地,逐步解决了产销脱节等问题。
  
  编辑点评:
  
  商品核心竞争力在于过硬的质量。没有可靠的生产基地,再多的销售渠道也是无源之水。
  
  但是,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更是商品能否最终卖得出去,因此马克思将销售环节称之为“惊险的一跳”。“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其优势在于销售这最后一个环节,市场主体更趋集中,因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为提高,对市场的把握更为灵敏,可以根据市场信号及时调整生产、加工的规模和方向,进可攻,退可守。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