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苹果优势再聚集
“这是公司第一次直接出口吉县苹果,首次发送苹果3888件,共计63吨,创汇6.5万美元。货车到达山东黄岛口岸后,就装船发往泰国贡嘎口岸。这不论是对公司还是吉县,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丁振荣告诉记者。其实,他的公司同泰国成功进出口公司的合作从2006年就已开始了,可惜公司当时没有出口经营权,只能由第三方——陕西蒲城大华公司进行出口报关,当然他们并未获取出口的高额利润。
为了实现吉县苹果的直接出口,丁振荣和果业、质检部门一直在努力。在经过严格的产地观测、检测、考察、考核后,取得了水果进出口自主经营权,2012年7月,公司又获得了出口水果果园注册和包装厂注册认证。今年9月,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优质水果推荐活动上,他们公司就直接与泰国成功进出口公司签订了1000吨苹果的出口合同,实现了吉县苹果与外国客商的直接对接出口,大概可以赚100万—200万元。
喜讯不至于此,之前的10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力邀下,承担着北京80%以上的农副产品供应、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带着管理团队又一次来到吉县,考察了“北京新发地-吉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项目”的选址,并与吉县县政府签订了协议。这个合作项目将成为辐射晋、陕、豫的农产品批发交易物流中心,使吉县成为整个临汾地区乃至山西省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也将进一步带动吉县苹果产业做大做优,壶口苹果外销通道更加快捷。
对吉县来说,今年是个好运年。吕梁山腹地的吉县商贾云集、苹果飘香。漫山遍野的果园里,果农们忙碌的采摘着,颗颗红灿灿的富士苹果,映出了他们收获的喜悦。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苹果别样红。拜风调雨顺、凭干群努力、靠科技支撑、借品牌效应,吉县苹果整体上个大色艳、质优价扬、效益倍增,“壶口”牌苹果与壶口瀑布一样,成了吉县靓丽的名片。目前,全县已发展苹果28万亩,年产量16万吨,产值4.5亿元,仅吉昌镇果农户收入超过10万元的达200余户。“今年气候好,苹果长得好,一斤能卖到三块一,我这十亩苹果,能挣14万块”。柏东村的王建忠没有掩饰内心的喜悦,这几年,靠着种苹果,他在吉县城里给两个儿子盖了两套房子,都是小二楼,还按照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样子做了精装修。上东村支书曹小林告诉记者,全村目前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到80%,10万元以上的有10%,“只要手脚健全、肯吃苦,都能过上好日子。”
综观全县,苹果产业达到了"五个80%",即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4.8%,"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占总村数的82.3%,82.1%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苹果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稳定增收的富民工程。
吉县苹果发展自有一番曲折,一番艰辛。该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国土面积1777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始终走不出"收了麦子种棒子,年年都是穷样子"的困境。从1985年始,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调研、大论证,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吉县海拔高、土壤深厚,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产,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践证明吉县苹果含糖量高、营养丰富、颜色鲜润。1987年,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田、二亩苹果园、三分烤烟的"123"农业产业调整规划,拉开了苹果产业开发的序幕。28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换人不换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抓苹果产业不放松,历经打基础、扩规模、提品质三个阶段,终于在全国树起了品牌。
干了一辈子果树技术推广的县果树研究所所长豆兴华是苹果产业发展的亲历者。他向记者介绍,在苹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的转换角色,起步阶段当好"保育员",实行县、乡、村三级干部包建果园负责制,运用行政手段推动苹果产业上规模。发展壮大阶段当好"教练员",教育指导群众走"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产业升级阶段当好"服务员",从苹果转型升级着手,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积极实施有机绿色认证,全力培育苹果冷藏加工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培育品牌,特别是在深圳、广州等高端市场积极推介吉县苹果,从而为果农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溢价效应。吉县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县、名优特苹果生产基地、全国苹果标准化示范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十一五"全省优势农产品苹果生产基地县、"十二五""一县一业"基地县。吉县苹果以其果型端桩、色泽鲜艳、口感纯正、风味浓郁的独特品质,先后荣获历届全国农博会苹果类金奖、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十大名牌"等称号和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等国家级十三项认证、二十五个奖项。
县长刘浩介绍,近年来,吉县确立了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四化联动"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吉县推动苹果产业由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由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由特色产品向优势品牌转变。吉县已经形成了农民工人化、产品标准化、产业链条化的现代果业格局。吉县还把基地规模化种植作为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把实现苹果种植规模化作为核心任务,全力打造“一县一业”苹果基地县。另一方面,吉县坚持标准化生产,以工业的标准要求农业,坚持把标准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技能培训和标准化推行,果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农民工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从建园、苗木栽植、疏花、套袋、病虫防治施肥用药到营销流通,全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技术服务三大体系。目前,全县已建设国家级标准化生产果园3000亩,省级标准化生产果园23000亩。到“十二五”末,标准化生产果园将达到10万亩。与此同时,吉县还按照“拉长链条、多层增值”的思路把经营方式产业化,加快推进苹果产业的生产、贮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进程。吉县已经建成了3个果库群,使全县果库容量达到10万吨,保证了全县苹果季产年销、均衡上市、提升效益。同时山西达明一派、山西顶吉食品等四家果蔬深加工企业也落户车城工业园。顶吉食品总经理葛峰向记者介绍,公司的第一批产品是做苹果饮料、主打产品是苹果果醋,将引进目前最先进的德国液态发酵酿造设备和意大利的生产灌装线,经采取“前店后厂”的模式,把苹果加工和农业旅游结合起来做,这位一手把“紫晨醋爽”策划推向全国的经理人对这一模式充满自信。
更重要的是,吉县还引导农民由“单打独斗搞增收”向“联合抱团闯市场”转变,走“专业合作社+基地+果农”的生产经营模式。吉县发展成立了121个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果农5000户,从根本上提高了苹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信息、运输、餐饮、包装等相关行业的蓬勃兴起,全县呈现出"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繁荣景象。
苹果产业契合了省委提出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发展模式,并且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物流、印刷、种植等在内的完整的苹果产业链条,农民从中尝到甜头,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多次在北京、深圳高调推销吉县苹果的县委书记毛益民说:“苹果在吉县不仅是一个富民产业,更是一个民生工程,苹果不仅是承载农民致富的产业载体,更是显示县域特色的靓丽品牌”。去年,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吉县东城乡考察调研时,也对此模式予以了肯定。
一颗小小的苹果,改变了一个贫困县的命运。现在的吉县乡村,经常会吸引来众多摄影和旅游爱好者。碧蓝如洗的天与连绵的山相互辉映,山坡上,大片大片的苹果树,错落着干净的绿和娇艳的红,冲击着人的视觉,成为吉县下一个旅游卖点。目前,该县已大打苹果文化牌,规划建设东城、文城、吉昌三个万亩艺术苹果采摘观光基地。
吉县县委书记毛益民提出的“四个苹果”论,很有意思。毛益民说,第一个苹果,就是亚当、夏娃吃的那个禁果,他代表浪漫,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第二个苹果,就是落向牛顿的那个苹果,他代表智慧,缩短了人与地球的距离;第三个苹果,就是乔布斯的苹果,他代表创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第四个苹果,就是吉县盛产的壶口苹果,他代表品质,缩短了人与健康之间的距离。他在不同的场合重复这番话,许多人也因为这“四个苹果”论而记住了吉县苹果。(王彦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