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甜樱桃篱壁树形的研究
在日本应用篱壁树形的目的:A提高树体早期产量 B降低树高省力省工(应对生产者的老龄化) C提高果实品质 D 降低避雨栽培设施造价成本
篱壁树形的树体结构:苗木1米处定干,开始培养第一层骨干枝,其上每隔半米培养一层,每层培养两个骨干枝,共5层10个骨干枝,分别沿行向单轴水平延伸。骨干枝上发出的新梢一律在夏季留六芽摘心,培养结果枝。株距始终是4米间距。
为增加樱桃篱壁树形的产量,日本果树工作者也开展了多项研究。主要措施有两种:
一种是改善结果枝的构成种类。一种是增加栽培密度。第一种措施主要方法是在水平骨干枝上每隔30厘米培养一个中长结果枝组,增加花束状结果枝组的数量。在增加栽植密度方面则是缩小行距的距离,由原来的行距3米,逐渐较少到2米,甚至1.5米。在对这两种措施的多项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增加密度是提高篱壁树形的最好技术措施。增加密度后对单果重、品质、树体光照等的影响最小。产量由原来的3米行距时的588kg.10a1到2米行距时的881kg.10a1,行距1.5米时的1101kg.10a1.
[本帖最后由 shanxifruit 于 2008-11-13 19:33 编辑]
篱壁树形的树体结构:苗木1米处定干,开始培养第一层骨干枝,其上每隔半米培养一层,每层培养两个骨干枝,共5层10个骨干枝,分别沿行向单轴水平延伸。骨干枝上发出的新梢一律在夏季留六芽摘心,培养结果枝。株距始终是4米间距。
为增加樱桃篱壁树形的产量,日本果树工作者也开展了多项研究。主要措施有两种:
一种是改善结果枝的构成种类。一种是增加栽培密度。第一种措施主要方法是在水平骨干枝上每隔30厘米培养一个中长结果枝组,增加花束状结果枝组的数量。在增加栽植密度方面则是缩小行距的距离,由原来的行距3米,逐渐较少到2米,甚至1.5米。在对这两种措施的多项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增加密度是提高篱壁树形的最好技术措施。增加密度后对单果重、品质、树体光照等的影响最小。产量由原来的3米行距时的588kg.10a1到2米行距时的881kg.10a1,行距1.5米时的1101kg.10a1.
[本帖最后由 shanxifruit 于 2008-11-13 19:33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