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庄: “美国太远,来蒋家庄吧!”——植物学家蒋高明和他的生态循环农业乡村…
2005年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陆续东一块、西一块租用农民不愿种的薄地、涝洼地,8亩、20亩、40亩、150亩,开始和他的科研团队搞起了生态循环型科学实验课题--有机生态农庄建设。今年49岁的蒋高明,1985年从山东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先后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美国生物圈二号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在成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4年后,决定再返田间地头,开启一项前所未有的“一大于六”乡村实验。
生态农庄:“美国太远,来蒋家庄吧!”
植物学家蒋高明和他的生态循环农业乡村实验
大众网记者 朱德泉
10月3日,我随山东几位学界师长去沂蒙山腹地的临沂市平邑县调研。
蒋家庄位于平邑县卞桥镇,人均1.2亩土地,全村不到1000口人,很多壮劳力都已外出打工,是中国北方略显衰败、空心化的一座普通山村。
2005年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陆续东一块、西一块租用农民不愿种的薄地、涝洼地,8亩、20亩、40亩、150亩,开始和他的科研团队搞起了生态循环型科学实验课题--有机生态农庄建设。
同行的师长告诉我,蒋高明之所以选择蒋家庄,既有这里是他的家乡的缘故,又因为这里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村庄的缩影。
今年49岁的蒋高明,1985年从山东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先后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美国生物圈二号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在成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4年后,决定再返田间地头,开启一项前所未有的“一大于六”乡村实验。
“一大于六”,即试图用生态学的方法,打败“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六项技术之和,还要效益翻倍,乃至增长3至5倍。而后者,正是被奉为现在农业的“六大要素”。
在很多人眼里,这多少有些乌托邦。
弘毅生态农场。
大学生到农村去接地气,与农民一个锅台吃饭。
研究生们把昆虫做成了美丽的标本画。
农场里的研究生宿舍。
科研人员的图书室。
在科研人员宿舍的两层楼上,可以远眺农场大田。
“城市向农村‘投毒’,农村给城市‘造假’--不搞城乡互信的生态农业不行了”
蒋高明晒得黝黑,如果不是还隐隐带点儿京腔,已经和沂蒙山里人没什么区别了。在农庄一间大平房里,围着长条桌、木板凳坐定,蒋高明指着一盘盘花生、苹果,招呼大伙儿放心吃:“我这全部都是有机农产品,原生态,一丁点儿农药、化肥都没有。”
座谈会也是茶话会。别开生面的假日调研由此展开。
“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群,构成着大自然完美的生物圈。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不到300年的时间,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蒋高明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农业过分依赖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化学性生产资料了。粮食是在增产,但环境污染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在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