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烟台苹果:品牌时代的彷徨与阵痛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 牟德鸿、李方毅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58票  浏览25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12月23日 14:41


  
  果蔬会期间,记者参观了栖霞市蛇窝泊镇由11个村联合开发的红旗岭万亩无公害苹果示范基地。这座年产2500余万公斤套袋无公害苹果的生产基地,自建成以来就一直备受中外客商青睐。记者注意到,这里出产的苹果并无注册商标。
  
  在蛇窝泊镇的果品批发市场上,一位来自东北的果商告诉记者:“我们调往东北的货大多是走农贸市场,普通东北人吃苹果,认的就是'烟台苹果'这张牌子。”
  
  在9月23日的“参展商-采购商见面会”上,来自国内两家大型商超生鲜采购部的主管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在目前国内商超层面上,国内消费者对果品的消费意识还未达到注册商标品牌消费的程度,基本上处于地域品牌消费的层面上。商超在采购过程中,对果品的把关基本原则是:一重品质,二看产地,品牌只是一个参考。
  
  出现在果蔬会上的果品注册商标的确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多少反映出了烟台苹果品牌经营的现状。不知,这究竟是市场的选择?还是品牌经营的努力不够。
  
  在苹果产业同样十分发达的招远市的展区里,曾经名噪一时的“鲁冠牌”红富士苹果,以几枚苹果加一块巴掌大的展牌示人的情形,令过往的参观者感慨良多。
  
  烟台苹果品牌归宿的三种可能
  
  审视烟台苹果的过去和现状,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品牌现象。对于烟台苹果品牌的未来,我们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去烟台化”的可能。栖霞苹果是一个特例,这个特例的成功是中国的市场现状决定的。中国还是一个“名牌市场”,谁叫卖的声音大,谁的货可能就多卖一些。栖霞苹果成为“去烟台化”过程中的佼佼者,其实并非幸运:其一,它占了烟台苹果总量的33%,是其产品优势;其二,政府将苹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其营销战略优势;其三,央视广告的横空出世,是其传播占先优势;其四,围绕苹果大打文化牌,是其整合推广的优势。以上我们似乎窥到了栖霞苹果的成功路数。在“烟台苹果”品牌继续难有作为的情况下,在“栖霞苹果”品牌继续发力的情况下,栖霞苹果很有可能登上霸主之位,成为“烟台苹果”的终结者。
  
  “一元化”的可能。参照“栖霞苹果”的模式,让“烟台苹果”品牌重放光彩、惠及整个地区的苹果产业,则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出台对这一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在品牌运作模式上,采用“一牌多品”的推广方式,一牌即烟台苹果品牌,多品可考虑根据烟台各县区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种植品种的不同,重点推广产品品种,如“烟台苹果栖霞红富士”、“烟台苹果招远国光”等等。此外,关于“烟台苹果”原产地保护产品及地理商标的使用,亦应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当然,在市场环境复杂、地方保护主义、经营者成分多元的情况下,实现“烟台苹果”的一元化,似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诸侯割据”的可能。一块金字招牌养一方人,甚至还能养一批鱼目混珠的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现象,如“中国酒都”都在吃“茅台”两个字,“中国乳都”大大小小的乳品厂都在吃“草原”两个字。尽管目前烟台苹果的处境有些尴尬,但这个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还很重要,不管如何割裂与分化,大家都在借金字招牌的光,所以,栖霞苹果、招远苹果、蓬莱苹果、龙口苹果等诸侯割据的局面是有可能持续下去的,只不过,大家会这样表达:我们祖上也曾经叫烟台苹果的。
  
  地方品牌的形成具有漫长的历史过程,但一个地方品牌的没落可能是加速度的,如曾经声名远扬的“王村醋”,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吃垮了这个牌子,如今在市场上已难觅其踪影。老祖宗的金字招牌也不是吃不完的,所以,不管“烟台苹果”品牌向什么方向发展,我只有一个美好的期许:金光灿烂。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山东世纪经纶营销企划有限公司策划总监,联系电话:13953178282,电子邮件:ad777@126.com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