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果业评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民闯市场的喜与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湖州日报 作者:郑嵇平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31票  浏览49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1月04日 15:31

  ——透析我市农产品销售现象

  一棵青菜采摘上来,离开了田地踏上了市场征程,此刻农民还能掌握它的命运吗?对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来说,原本只要用“扁担、箩筐、菜市场”等词语就能比划的市场概念,眼下则变得“各种复杂”。
  
  市场价格仍是“天气预报”
  
  这几天,吴兴区东林镇的鱼苗大王沈土山相对比较空闲,“上海的几批鱼苗都发完了,现在主要等成品鱼上市了,这个我倒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做鱼苗生意,今年生意特别好,价格卖得不错。”
  
  这位当年的“白鱼王”如今已经转型,卖起了人工繁育特种鱼苗的“技术”,年产鱼苗5亿尾。
  
  “今年日本发生了海啸,淡水鱼市场就变得红火了,白鱼、黄颡鱼、鳡鱼之类的价格涨得比较多,而且‘四大家鱼’也在涨。”沈土山告诉记者,由于一个“意外”导致淡水鱼市场价格上涨,湖州不少养殖户给鱼塘“扩容”增加养殖量,从老沈今年的鱼苗销售情况就可见一斑了。“我倒不是很看好接下来的猪价,现在的价格好是因为量少,外地的猪病死多,本地的猪受去年价格低的影响养得少,可现在养猪的量多了……”这是9月9日,记者采访南浔区菱湖镇新庙里村生猪养殖大户赵火江时,他说的一段话。
  
  就在此后很短暂的时间里,我市的猪价出现了下跌。“大约9月中旬前后,生猪价格达到每50公斤1060元高位后,就马上开始迅速回落,跌幅很快,不到一个月时间,生猪(外三元)为每50公斤950元,生猪(内三元)为每50公斤930元。”湖州飞港养殖场负责人卜仕说。有关人士分析,生猪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在缓和供应紧张局势的同时,也加大了生猪生产的市场风险。
  
  价格仍是农民看市场的“天气预报”,一窝蜂式逐利养殖、“看今年养明年”的惯性思维依然如故。然而对于农民来说,市场依旧是一座“波动迷城”。以价格好坏预测市场是具有滞后性的,农产品产销“闷头游”的背后有一个问号,考验着每一个引导农民入市的个人和组织。
  
  多路出兵与孤军突围
  
  “江南盛产火龙果”、“蘑菇渣里种甜瓜”,在同行的眼里,德清县新田农庄的水果大王佘国兴是个“爱玩花样”的人,每年他都会尝试引进几个新品种来种。今年,这些五花八门的瓜果品种让佘国兴的“应市大名单”里才贤济济。“不多弄几个品种的话,市场一变就没办法了。”这几天已值深秋,而佘国兴的农庄里还有甜瓜等水果在出售,“有浙大的技术支持,品种一多,打时间差就有‘**’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筐里。”这几年,佘国兴已将自己的“水果军团”进行市场细分,“去年,引种了专供保健市场的低糖西瓜,但市场需求不高。这我也不担心,因为今年北方的冬枣成功挂果了……”“今年形势不错,接下去准备多养一些,年底了,市场旺季啊!”去年黑鱼灾荒的阴影,似乎在南浔区菱湖镇建丰村黑鱼养殖户陆水根身上消散了。然而,只有一枚“**”的老陆陷入了一种被动,“明年?明年谁说得准呢?看情况养呗,反正就是养黑鱼……”
  
  东林镇泉庆村的黄颡鱼养殖户姚水方告诉记者,养殖户的风险其实很大,活物养在那,不能说换就换。他们也想过用更新品种的方式,来应对市场,然而单凭农民的一己之力“推新闯市”,似乎真的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村里一种叫“蚕豆鱼”的新品草鱼就这样消失了……
  
  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就快不起来。一个大类里多准备些小品种总能降低风险,东边不亮西边亮,墙外损失墙内补。但是,对于小规模生产的散户来说,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从技术到资金,从思维到经验……我们期盼有更多“军师”为丰富品种出力,这样即使出现“伤心茄子”也不用怕,因为我们还有“开心梨”。
  
  “一条龙”的渠道博弈
  
  曹炯和胡强是一对“黄金搭档”,一个在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潜心驯养珍禽,另一个在浙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专攻市场营销。“天气凉了,又一个旺季要来了,这几个月野鸭的销量都在2000只以上。”胡强笑着说。
  
  “我们有自己的品牌,‘水江南’,出栏的鸭子用礼盒包装,经过相关检验,然后运到城里的销售点上。”从苗种培育到成品出售,曹炯负责的水江南珍禽养殖中心采用了一条龙模式,“自己做营销有许多好处,一来把渠道利润掌握在自己手里,二来可直接体验终端市场行情,三来可以控制产品质量,毕竟是打品牌的……”
  
  这几天,吴兴区妙西镇楂树坞村一带的西红花种植户们都在“闭门”摘花,“价格涨了点,现在干花丝每公斤2.5万元了。”种植户韩一民笑着说,但是让他郁闷的是,在湖城商场里寻访西红花时,看到了令人咋舌的零售价格,“算下来,每公斤要六七万元!”“其实,我们制作的干花丝可以直接泡茶喝的。”该村的连盛西红花合作社负责人杨连生告诉记者,从他们这统一收购的干花丝,经过贩子“神奇一转”,再卖到零售商手里,这价格就飚上去了。“亏就亏在我们与市场对接程度不是很高,许多时候都是通过中间商来进行销售,很多利润都是被他们赚去的。”杨连生告诉记者,农民种一亩西红花的成本就要1万多元,比起中间商的“无本经营”实在是辛苦。
  
  菜场肉价贵得很,养猪的却刚刚保本,这不是在“讲故事”。一块猪肉在摆上电子秤时,加载着汽油费、雇工费、市场管理费、电话费等诸多“分量”,“渠道利润”膨胀成暴利的事情屡见不鲜。虽然这也关系到流通网的发展,但是我们更希望广大农民能获得与市场匹配的收益,让消费者也能更轻松一些。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