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专题 >> 新闻专题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产品市场调控应标本兼治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12票  浏览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9月07日 15:39
  今年以来,农副产品价格走势总体向上。猪肉、鸡蛋、食用油、水产品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上涨。为客观看待当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增强政府调控成效,近日,农业部市场信息司组织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专家学者,对下半年农产品市场走势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进行了专题研讨,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出席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认为,伴随生产成本的提高、资本价格的上升、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以及“三化”同步的推进,下半年农产品价格总体仍将继续上涨。但随着货币发行由超常规向正常回归,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步得到扼制,游资炒作农产品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价格的非常规波动将逐步消除,下半年涨幅趋缓的可能性较大。从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将呈现温和上涨趋势。
  
  专家建议,政府调控农产品市场应根据价格波动的不同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在干预时机的选择上要逆周期而非顺周期调节市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和自动调节功能,探索不同层次的产销组织方式,不断提升政府在农产品市场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由短期干预向长期调控转变,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制度化,避免短期“救火”行为。(专家发言摘要附后)
  
  价格温和上涨将是长期趋势
  
  供求失衡不是价格上涨唯一原因

  
  沈贵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半年农产品涨价主要体现在水产品、生猪等鲜活农产品上。水产品价格受气候影响,南方旱涝急转推动水产品价格全线上涨。生猪价格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从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看,供给增加不一定引起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必然导致价格大幅上涨,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经济扩张、通胀预期强烈的时候。以猪肉价格为例,2011年上半年我国猪肉产量2443万吨,同比下降0.5%,但上半年猪肉价格同比累计上涨44.5%,其中,6月份同比涨幅高达57.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4%。显然不可能仅仅因为供给同比下降0.5%,就导致猪价同比上涨44.5%,因此供求关系失衡不是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唯一原因,货币流动性过剩也是重要因素。从历史规律看,2003~2004年、2006~2007年、2009~2010年的货币超发均导致接下来的年度出现农产品价格及CPI高涨。此外,农产品的生产组织方式、资源成本、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决定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政府进行调控的关键是尽量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
  
  成本增加成为价格上涨重要推手
  
  许世卫(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所长):
  
  今年以来养殖成本大幅上涨,1~6月,饲料玉米的平均价格为2.18元/公斤,同比上涨10.7%,比近5年同期平均水平上涨30%以上,直接拉动了猪肉价格的上涨;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资的上升,生产农产品的用工成本在不断攀升;2011年以来,央行3次加息,截至7月份,贷款基准利率达到6.56%,使得资本的价格大幅上升。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农产品将进入高成本生产阶段,迫使价格不断上涨以维持生产。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的来临,需求进入旺季,短期需求依旧存在缺口,猪肉价格将维持在高位运行。随着中央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实施,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提高,截至7月底,生猪、能繁母猪存栏分别为382.73万头和46.86万头,环比增长1.1%和1.4%,增幅明显加大,全国生猪生产形势将逐步趋好,下半年猪肉的供给会有所增长,价格有回调的可能。综合涨跌因素,2011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将会在5%的范围内波动。
  
  进入7月份,由于是蔬菜供应旺季,价格出现下降态势,但随着成本的不断上升和CPI的拉动,蔬菜价格下降幅度的空间有限。9月份以后,蔬菜价格又会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回涨。
  
  从季节性因素考虑,未来一段时间水果整体价格趋于下降,但从生产成本提高、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角度,预计水果价格仍将高于去年同期,增幅不会超过5%,年底将达到2011年的最高价格水平。
  
  “三化”同步下农产品涨价有其必然性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大多数农产品需求总量在增长,果蔬、禽蛋奶以及水产品的消费增长相对更快。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营养、新鲜度以及消费的便利性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势必会驱动农产品价格的长期上涨。从短期看,目前我国货币发行由超常规向正常回归,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步得到扼制和游资炒作农产品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价格的非常规波动的可能性有望进一步下降。宏观因素为下半年农产品价格涨幅缩小提供了外部环境,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下半年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分品种看,粮食供求偏松,价格涨幅将回落;水产品、猪肉、鸡蛋供求偏紧,价格高位运行,但涨幅可能收窄。预计在季节性因素作用下,农产品总体价格涨幅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价格拐点可能出现。
  
  供求紧张和流动性过剩促使国际粮价维持高位
  
  李先德(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
  
  联合国粮农组织6月份预计,2011/1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预计为23.02亿吨,比上年增长2.9%,但同期全球谷物利用量将增长到23.06亿吨,高于预计产量,导致库存量减少。需指出的是,近几年生物质能源发展带动谷物需求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美国2004/05年度用于生物乙醇生产的玉米占其全部玉米产量的11%,2010/11年度达到40%,导致美国玉米对外出口大幅降低。国际粮价维持高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全球流动性过剩。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着以美元为标价单位的全球资源产品价格走势。从2010年6月开始,美元再次进入贬值期,商品价格指数随之快速上升。2010年10月美联储决定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高达6000亿美元。由于去年以来大宗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低于其他资源类产品,后期将存在补涨的可能。
  
  客观认识和判断农产品价格上涨
  
  秦富(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
  
  定量测算表明,粮食价格提升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超过一半,这意味着它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多角度研究表明,粮价上涨影响通货膨胀的作用中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传导是主要因素,粮价上涨本身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次要的。粮价上涨既是粮价回归价值的正常反应,也是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直接推动的结果。同时,粮价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远远低于非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影响。如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对CPI的影响将近粮价指数影响的7倍,而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对CPI的影响更近乎粮价影响的10倍。近年粮价在持续走高的同时,各种生产要素费用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收入微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政府对粮价上涨不应一味采取压制政策,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进一步运用价格政策,在一定幅度内合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原料奶价格将小幅上涨
  
  钱贵霞(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今年以来,原料奶收购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上升。今年一季度散户鲜奶收购价格为2.79元/公斤,从5月开始缓慢上涨,7月份达到2.81元/公斤;奶牛养殖小区鲜奶收购价格从一季度的2.99~3.15元/公斤,涨到7月份的3.0~3.19元/公斤;牧场的鲜奶收购价格从3.2~3.36元/公斤,涨到7月份的3.21~3.4元/公斤。下半年,饲料、水、电等价格的上涨将推动原料奶生产成本同步上涨,加之秋冬季原料奶产量相对减少,而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在增加,预计下半年原料奶价格将有所上涨,但受终端产品价格调控的影响,涨幅不会太大。
  
  农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联动日益增强
  
  吕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教):
  
  通过研究能源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现,以前是国际上两者联动强,现在国内的联动也越来越强,这方面要加强关注。目前4万亿投资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的高增长与价格的高波动将并存。在调控好主要粮食品种的同时,次要品种要放开,经过几次波动后市场就会趋于稳定。在鲜活农产品的炒作上,投机资金往往希望政府调控,和政府对着来,然后从价格的大幅波动中获利。
  
  调控应避免短期“救火”行为
  
  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

  
  秦富(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
  
  要相信市场有一定的自动调节功能。多年来在粮食、生猪、蔬菜等市场,一出现短缺即着手调动农民、农业企业的积极性,还常有配套资金等激励措施;而每次激励后,常需跟进的则是粮价、猪价、蔬菜价下降(特别是严重下降)时的应对之策。各级政府的出发点非常好,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从事非自给自足的生产,都需面对市场,进而经历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同时,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兴起、成长、成熟及衰退四个不同阶段所构成的市场生命周期,经历一定的波动(经验表明波动幅度一般会渐衰),会逐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反之,可能无助于市场的成长和成熟,甚或加剧市场供求及价格的波动。对于蔬菜,很多品种几周就能生产出来,有无调控的必要?而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亟须建立确保农产品稳产增产的保障基金,从事前防范角度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则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市场调控要对症下药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
  
  政府进行市场调控要对症下药,要针对当前农产品涨价是过高上涨还是过度波动,区别对待。如果是农产品价格过高上涨带来CPI上涨,那么通过扶持生产、增加供给、促进CPI回落的调控逻辑是合理的。如果不是过高上涨而是过度波动问题,在选择政策工具时要慎用补贴等方式。例如目前生猪价格的上涨更多是过度波动问题,是周期性上涨。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上,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政府干预既可能减小波动,也可能放大波动,干预效果如何主要看政府干预措施的选择及其干预力度和时机。国外经验表明,要逆周期而非顺周期调节市场。从长期看,随着产销组织方式的演进和政府公共服务的增强,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将逐渐缩小。以美国为例,在较早时期,美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主要靠众多的中间商将农户与超级市场联接起来。这种产销组织形式对农场主盘剥较多,农产品流通速度较慢。到了20世纪后,美国连锁超市与农场主直接衔接,加工经营企业与农场主通过契约方式实现产销衔接,这促使果蔬等鲜活农产品价格趋于稳定。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代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后,美国更是通过法律调整的方式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公共服务和调控,形成了可以影响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的监测体系,以及以农产品市场反周期调控为主要手段的支持体系,在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应结合远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现有条件和理想条件,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在农产品市场方面的公共服务,探索不同层次的产销组织方式,协调推进“三化”进程。
  
  农食产品在CPI中的比重要继续降低
  
  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我们在编制CPI时要在坚持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更强调服务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要求,这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贯做法。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CPI要做到能够对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当前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到以工哺农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CPI编制就要服从于这个大局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否则就会人为高估农产品对CPI的影响,放大农产品价格对CPI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包括构筑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在内的宏观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启动。因此,要继续调整和降低CPI构成中农食产品类权重。相关部门应该着力研究,将农食产品价格波动对CPI造成的“伪影响”全部剔除。我们建议,应该在今年年初降低2.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降低3~5个百分点。同时,应该着力研究,尽早构建起一套符合中国特色,尤其是与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核心CPI体系。
  
  根据价格波动不同类型采取应对措施
  
  李宁辉(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
  
  根据波动原因可以将农产品价格波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成本推动型,基本上是长期趋势;二是投机型,主要是短期波动;三是供需异动型,主要是由于需求异动导致供需不匹配引起价格波动。对于成本推动型价格波动,要认识到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价格上涨的大趋势,稳定价格关键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生产补贴稳定农民积极性;对于投机型价格波动,要摸清投机者控制供需的手段,堵死投机之路;对于供需异动型,关键是通过信息服务和产销对接,促进供给与消费的匹配,不能轻易调控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要制度化,可通过情景分析设定调控政策启动条件,一旦满足条件及时启动。
  
  调控应避免短期“救火”行为
  
  武拉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调控要按照品种分门别类:猪粮安天下,对于粮食、猪肉等产品,继续完善并加强传统调控办法;对于国际联动较大的棉花、油料、食糖,要充分利用国际规则,通过生产补贴、临储、进出口调节等方式稳定国内供应;对于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不用“政策”用“制度”,例如在蔬菜优势产区完善保险制度。总体看,我国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关键是生产的小规模、分散化,要稳定农产品市场,一定要让农民组织起来。未来政府调控应由短期干预向长期调控转变,由生产扶持向收入补贴转变,短期的“救火”行为是不可取的。
  
  优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与区域布局可以减少市场波动
  
  屈宝香(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
  
  农产品生产由于自然生态条件的区域差异主要分布于农业大省,而其消费则集中于大中城市,农畜产品产销区域错位是影响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畜产品的鲜活性、易腐性特点,不便长期贮存与运输;还有些农畜产品有密度小、质量轻、体积大的商品属性,长途运输不经济。在“三化”同步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产销环节距离拉长,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偏远地区交通运输仍然十分不便,农产品流通成本显著提升。因此,加强农产品市场结构与区域布局优化,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流通成本,对于保障局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农产品的供给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减少鲜活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
  
  切实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顾海英(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近年来我国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市场波动加剧,主要原因包括小生产与大市场信息不对称、投机资金的介入、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等,根本上可能是组织化程度问题。市场波动加上政府过度调控,使得农业生产处于破产境地,农业投资效率低,上海“有农无业”趋势明显。有学者开始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与规模经营结合进行改良,也有地方开始进行尝试。目前上海松江区正在大范围推动形成50~100亩的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鼓励年轻人回归农业。
  
  充分认识农产品市场调控难度
  
  于冷(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在通胀背景下,农产品市场总会有问题,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虽然供求不能完全决定价格,但目前难以把握更细的规律,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调控政策。做好农产品市场调控有三个“不简单”:一是供需平衡不简单。农产品生产分散、品种多,供需平衡涉及到生产、加工、流通等层面,有效调节供需、对接产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二是从计划到市场不简单。放开市场后,政府调控的思路可能存在摇摆,对调控的效果也需要进一步认识。例如,政府如果放大农产品供需信号引导市场,反而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加大。三是管与不管不简单。农产品市场不只是生产者、消费者两个主体,要协调的利益方很多。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