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西瓜寒性 吃多会降低消化能力
夏季包括农历的四、五、六月,从立夏到立秋的这一段时间。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气温高、湿度高。此时,人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和其他季节不同的特征。人体具有自动调节体温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它总是保持恒温状态,大体在36~37之间。当外界的气温超过这个温度时,会抑制体内热量的散发,使毛孔呼吸困难,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受到限制,如此就会增加体内热量的堆积,出现肌肉酸痛、四肢无力等症状,导致中暑和“高温病”。
夏季六大节气养生原则
随着夏季的来临,需要我们顺时调节,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立夏
立夏是夏天开始的标志,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这一天过去之后天气会逐渐变热。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持续高温更容易对人体的心脏造成影响。
在立夏之时,老年人更易气血易滞,血脉受阻,因此,立夏之季应要养心,加强对心脏的保护,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小满
小满的意思就是夏熟的农作物在这一天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没达到真正成熟的程度,所以只能叫做小满。小满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鼎盛时期,消耗的营养素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多,因此,此时应要实时补充营养,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
此外,小满也是皮肤病的好发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此时的饮食应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同时多吃具有清利散热作用的食物。
芒种
芒种指的是小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成熟的时节,也是农民播种下田最繁忙的时节,因此,这一天又被称做“忙着种”。此时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空气的湿度也随之增加,人们常常会出现四肢无力、委靡不振的状况。
此时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要吃得太咸太甜,同时要多喝水,加强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
夏至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这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节,《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此时的人体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中医理论上来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因此,饮食应要顺应阳盛于外的原则,加强对体内阳气的保护。
小暑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意思就是说天气已经开始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做小暑。小暑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心烦意乱、疲倦乏力,这时也是消化道疾病好发的时节,饮食应要做到干净、适量,也要改掉偏食的不良习惯。
大暑
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此时正是“中伏”前后,气温最高,农作物的生长也最快。由于高温的影响,这时人们最容易出现中暑、疰夏等症状。
中医上常讲“冬病夏治”,所以对于肺气肿、支气管气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每逢冬季就会发作的慢性疾病,可以在此时重点治疗,细心调养。
俗话说:“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到什么季节吃什么菜。”夏季气候炎热,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夏季的饮食也就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加强对阳气的保护。具体而言,夏季的饮食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健脾胃、忌寒湿
《姬身集》中记载:“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意思就是说夏季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冷饮,这样既能降温解暑,也能促进消化。但是,过量食用会使胃肠道的负担加重,导致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的饮食应要清淡、温热,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
按照中医养生学的理论,过湿还会对脾造成损害。为了恢复脾的功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平时应多吃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将体内多余的积水排出,在这方面,芹菜、香瓜和西瓜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也可以适当地吃一些辛辣的食物,这样既可以提高食欲,帮助消化,又能促进排汗,增加身体的凉爽舒适感。
原则二:实时补充身体的营养
夏季由于出汗过多,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营养素的消耗。比如蛋白质在高温下会被加速分解,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取。维生素可以提高人体的耐热能力,也能保持体力,适当地增加摄取量也是必需的。
当身体大量出汗时,还会使体内的钠和钾流失过量,导致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降低耐热能力,使人体更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所以,在平时的饮食中应注意增加对这些营养素的摄取。
原则三:调养心神最重要
《养生论》中记载:“夏日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思是说夏季更要保持心胸开阔、神清气和,不能因为日常的琐事而徒增烦恼,烦躁不安。夏季高温闷热,空气的湿度也增大,很容易使人“情绪中暑”,出现某些过于激动的行为,给心脏带来极大的压力。再加上身体功能的紧张运行,更提高了发生中暑、休克,甚至是心肌梗塞的几率。所以,情绪的平和稳定便变得非常重要。在饮食上也可以多吃玉米、马铃薯和面粉等碳水化合物,帮激动的情绪降降温,同时提高心脏功能。
《素问·臧气法时论》中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夏季多吃一点食用醋和西红柿等酸性食物,不仅可以敛汗、健胃消食,还具有杀菌的作用。苦瓜、苦菜等苦味的食物能够退热消炎、舒张血管和加快血液循环,适当的食用是夏季调养心神的最佳选择。
夏季六大节气养生原则
随着夏季的来临,需要我们顺时调节,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立夏
立夏是夏天开始的标志,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这一天过去之后天气会逐渐变热。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持续高温更容易对人体的心脏造成影响。
在立夏之时,老年人更易气血易滞,血脉受阻,因此,立夏之季应要养心,加强对心脏的保护,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小满
小满的意思就是夏熟的农作物在这一天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没达到真正成熟的程度,所以只能叫做小满。小满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鼎盛时期,消耗的营养素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多,因此,此时应要实时补充营养,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
此外,小满也是皮肤病的好发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此时的饮食应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同时多吃具有清利散热作用的食物。
芒种
芒种指的是小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成熟的时节,也是农民播种下田最繁忙的时节,因此,这一天又被称做“忙着种”。此时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空气的湿度也随之增加,人们常常会出现四肢无力、委靡不振的状况。
此时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要吃得太咸太甜,同时要多喝水,加强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
夏至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这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节,《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此时的人体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中医理论上来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因此,饮食应要顺应阳盛于外的原则,加强对体内阳气的保护。
小暑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意思就是说天气已经开始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做小暑。小暑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心烦意乱、疲倦乏力,这时也是消化道疾病好发的时节,饮食应要做到干净、适量,也要改掉偏食的不良习惯。
大暑
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此时正是“中伏”前后,气温最高,农作物的生长也最快。由于高温的影响,这时人们最容易出现中暑、疰夏等症状。
中医上常讲“冬病夏治”,所以对于肺气肿、支气管气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每逢冬季就会发作的慢性疾病,可以在此时重点治疗,细心调养。
俗话说:“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到什么季节吃什么菜。”夏季气候炎热,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夏季的饮食也就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加强对阳气的保护。具体而言,夏季的饮食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健脾胃、忌寒湿
《姬身集》中记载:“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意思就是说夏季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冷饮,这样既能降温解暑,也能促进消化。但是,过量食用会使胃肠道的负担加重,导致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的饮食应要清淡、温热,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
按照中医养生学的理论,过湿还会对脾造成损害。为了恢复脾的功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平时应多吃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将体内多余的积水排出,在这方面,芹菜、香瓜和西瓜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也可以适当地吃一些辛辣的食物,这样既可以提高食欲,帮助消化,又能促进排汗,增加身体的凉爽舒适感。
原则二:实时补充身体的营养
夏季由于出汗过多,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营养素的消耗。比如蛋白质在高温下会被加速分解,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取。维生素可以提高人体的耐热能力,也能保持体力,适当地增加摄取量也是必需的。
当身体大量出汗时,还会使体内的钠和钾流失过量,导致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降低耐热能力,使人体更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所以,在平时的饮食中应注意增加对这些营养素的摄取。
原则三:调养心神最重要
《养生论》中记载:“夏日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思是说夏季更要保持心胸开阔、神清气和,不能因为日常的琐事而徒增烦恼,烦躁不安。夏季高温闷热,空气的湿度也增大,很容易使人“情绪中暑”,出现某些过于激动的行为,给心脏带来极大的压力。再加上身体功能的紧张运行,更提高了发生中暑、休克,甚至是心肌梗塞的几率。所以,情绪的平和稳定便变得非常重要。在饮食上也可以多吃玉米、马铃薯和面粉等碳水化合物,帮激动的情绪降降温,同时提高心脏功能。
《素问·臧气法时论》中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夏季多吃一点食用醋和西红柿等酸性食物,不仅可以敛汗、健胃消食,还具有杀菌的作用。苦瓜、苦菜等苦味的食物能够退热消炎、舒张血管和加快血液循环,适当的食用是夏季调养心神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