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专题 >> 产业研究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产品加工贮藏专家张永茂:苹果改变了我的生活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54票  浏览28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月05日 11:57

  “搞科研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不轻言放弃!”张永茂常常对同事说。
  
  “天水花牛苹果的栽培水平和品质不亚于美国蛇果,怎么一上架,价格就天地之分了?”张永茂发现进口苹果抢尽了本地苹果的风头,心里不是滋味。一打听,原来色泽鲜亮的蛇果表面,涂抹了一层叫“果蜡”的东西。“美国人能给苹果‘化妆’,我们也一定行!”张永茂的倔脾气又上来了!
  
  然而,果蜡研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工作很艰难,配方、制作工艺几乎是空白,配比试验反复了上万次。”在这个过程中,张永茂发现市场上的名牌果蜡存在致命缺陷——透气性不好,味道保证不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又是反复的试验、攻关。
  
  “一项实用性技术到真正应用,其间会碰到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就像化妆品,有的人感觉不错,有的人抹在脸上就起反应。”让张永茂挠头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果蜡打在水果表面一段时间会泛白,变成白花花的一片;调整配比后,温湿度一高,又容易流成一道一道的花脸;喷在果面上后,刷子一刷就出现气泡……“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进行果蜡品质优化的试验。”
  
  2002年,在主持科技部“新型纳米SiOx保鲜果蜡中试研究”项目期间,张永茂带领科研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他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有时候甚至是几天几夜不睡。”副所长田世龙回忆。
  
  当时,女儿即将中考,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张永茂干脆把铺盖搬进了办公室。两个多月,吃住都在办公室,近在咫尺的家很少回。食无定点、寝无定时,过度操劳让张永茂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疾病,直到发现便血才不得不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他依然惦记研究进展状况,每天向助手询问。
  
  十年磨一剑,国内首个水果保鲜果蜡研制成功,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2003年列入国家农业部重大农业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打破了国外果蜡垄断经营的局面,实现了果蜡国产化,促进了我国水果采后处理领域的技术进步。产品在全国10多个省区推广应用,占国内果蜡30%的销售市场。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7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张永茂说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更是他这个从事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职责。
  
  一次下乡调研,张永茂又发现了问题,甘肃苹果产量大,但总有40%的残次果难于销售,给果农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成本负担。“一定要解决等外果、次等果的综合利用问题,帮助果农增收。”他暗暗下了决心。又是一个10年,他带领农产品贮藏加工科研团队潜心钻研,研制出苹果脱水、膨化技术,完全替代了国外果蔬脆片普遍采用的高温炸制工艺,为次等果的利用找到了一条出路。把残次苹果加工成脱水苹果、苹果脆片,果农每吨可增收800元,这个成果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同事们都把张永茂亲切的称为“老冒”,“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办公室里的这幅座右铭依然激励着倔强的“老冒”,引领着他的科研之路走向更远……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