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翁服栗旧传方
栗子所含的矿物质也很全面,有钾、镁、铁、锌、锰等,虽然达不到榛子、瓜子那么高的含量,但仍然比苹果、梨等普通水果高得多,尤其是含钾突出,比号称富含钾的苹果还高4倍。
祖国医学认为,栗子味甘性温,无毒,有“益气补脾、厚肠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生食或熟食栗子都有治疗腰腿软弱无力、小便频数、反胃、便血、慢性淋巴结炎和颈淋巴结核以及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或因肾虚引起的久婚不育等疾病。用风干的栗子壳烧成炭再碾成粉状,加蜂蜜调和后用水冲服可治内痔出血。
另外,有的中医还用栗子壳与夏枯草、丹参复配治疗急性颈淋巴结炎和甲状腺肿大。栗子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对肾虚有良好的疗效,故又称为“肾之果”。栗子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有对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功效。
作为药用,栗的花、叶、实、根等皆可入药。
栗花。中医认为,本品性味微温、微苦、涩,有健脾止泄、散结消肿之功,适用于泻痢、便血、瘰疬等。《日用本草》言其“治瘰疬。”《滇南本草》言其“治日久赤白痢疾,大肠下血。”《四川中药志》言其“治小儿消化不良及腹泻不止。”
栗叶。《滇南本草》言其“治喉疔火毒,煎服(二至三钱)。”《现代实用中药》言其“为收敛剂。外用涂漆疮。”
栗壳。《食物本草》言其“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日华子本草》言其“治泻血。”《太平圣惠方》言其“治鼻衄累医不止:栗壳五两,烧灰,研为末。每服二钱,以粥饮调服。”
栗(内薄皮)。《食物本草》言其“治栗子颈(瘰疬):栗蓬内膈断薄衣(栗),捣敷之。”《本草纲目》言其“治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栗)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
栗毛球(栗的总苞)。《唐本草》言其“疗丹火疮、毒肿。”《滇南本草》言其“烧灰吹鼻中,治中风不语。” 《广东中药》言其“治小儿百日咳:风粟壳三钱,加糖冬瓜五钱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