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营养 >> 水果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风吹药柚香两岸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43票  浏览8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0月21日 10:27
  “西风已走洞庭波,麻豆庄中柚子多。往岁文宗若东渡,内园应不数平和。”这是清代福建巡抚王凯泰咏台湾文旦柚的诗。“麻豆”即今台湾台南县麻豆庄,诗中“文宗”指清代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嗜爱平和县文旦柚,认为这是天下最佳的柚子。台湾文旦柚就是从闽南引种成功的名柚。柚粒大、皮薄、肉白、汁多,酸甜适口。
  
  闽有文旦柚,台有麻豆柚。两柚一条根,两岸情缘深。清代雍正初年,台南郑杨庄庄民黄灌从闽南引进文旦柚,最初仅作为田园点缀。清道光30年,麻豆街居民郭药,用两斗米换了六棵柚苗,携回麻豆庄郭氏祖厝庭园栽种,结果食之美味甚佳,乡邻族亲纷纷引种增植。1895年日寇侵占台湾后,特定将文旦柚全部送往日本进贡天皇。
  
  台湾文献记载,花莲的“鹤岗文旦柚”也是清代康熙年间的1701年从福建漳州地区传过去的。所以说,海峡两岸柚子同一宗,台湾文旦柚的重点“祖居地”就在海峡西岸的漳州。
  
  在秋令水果中,柚子可算是个头最大的了,起码都在1公斤以上,皮厚耐藏,被喻称“天然水果罐头”。柚子是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的水果。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称赞柚子是“果之美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将柚子入药的记载:“气味酸寒无毒,主治消食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去肠胃中恶气,疗妊妇不思食、口淡。柚皮主治下气、消食肤膈、散愤懑之气、化痰。叶子主治头风痛……”柚子外形浑圆,像个皮球,欣赏性强,闽台人常把它作为厅堂摆饰。
  
  “柚”和“佑”、“有”谐音同音,柚子音“佑子”,又有“大佑大有”之意,被人们视为水果中的吉祥物。中秋节家家户户几乎都要买柚敬奉“月娘妈”(月亮)。闽南端午节有吃“薄饼”(类似春卷),重阳节有进补食俗,人们多吃了油腻食物和补药炖煮的鱼肉过后,习惯吃柚或泡饮“柚茶”解腻助消化。柚茶选用名柚,在顶端剖开个盖,然后挤压进乌龙茶,再缝制好挂在屋檐下任其自然风干,来年泡饮。
  
  笔者从《茶话》一书获知,柚茶适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气喘等症。当年“国姓爷”郑成功对这种午时茶也有偏爱。据载,郑成功年轻时积累了许多茶药用的验方。后来他率军收复台湾,目睹遭受瘟疫折磨的台湾贫苦百姓,忙将贮备的陈年柚茶分送给缺医少药的台湾同胞,辅治好了他们所患时疫。台胞感怀这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将官,便将这种午时茶称作“成功药茶”。
  
  每逢旅外游子回故里寻根谒祖时,柚乡人习惯举办“柚子宴”为游子接风,取谐音谓之“游子宴”。柚子宴点的是“柚灯”,摆的是“柚碗”,喝的是“柚茶”,吃的是柚肉,尝的是柚皮糕、柚皮饼。柚子巧妙剥皮取出果肉后,那黄绿色的柚子皮便成了小孩子喜欢的“柚帽”。
  
  在台湾常有别开生面的剥柚子、吃柚子等赛事,有的巧用柚子雕刻成可玩赏、可摆饰的人物表情艺术品。民间谜家还制作了不少形象有趣的柚子谜,如:“黄皮做面子,白布当里子,包着好梳子,掀布接游子。”
  
  两岸同胞尝柚、赏柚、玩柚,从中体味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千变万化,给精神、物质带来双重享受。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文/林长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