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专题 >> 新闻专题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经营山区是一门大学问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56票  浏览113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6月05日 12:31
  作者:李炜
  
  ——访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石山
  
  一听说是谈生态、谈山区,谈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启示,94岁高龄的石山老先生兴致盎然,他在家里朴素整洁的客厅欣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贵州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也可以说是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地区,通过创办试验区,走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之路,为该类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与样本。”“毕节经验告诉我们,山区自有山区的发展规律。20年时间不算短,但探索之路还很长。”石山透过毕节经验,很快将话锋转向了整个山区的发展问题。
  
  不能用经营农区的办法经营山区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占国土的70%。”石山介绍说,我国陆地国土分为三大块:山区、牧区和农区。从大农业用地说约为100亿亩,山区和牧区共约80亿亩,农区约20亿亩,长期以来,经营的重点是农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单靠农区已无法保证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必须转变发展战略,把山区、牧区经营好。
  
  怎样经营山区?解放以来又是怎样经营的,效果怎样?石山老先生自我设问,感触良多。他说,首先应该认真总结一下,温故而知新,才能找到正确的建设和开发办法。坦率地说,解放以来,我们用的是经营农区的办法经营山区。在山区毁林开荒,搞粮食自给,其副作用是严重的,不仅破坏了大量的林草资源,还引发了始料未及的水土流失。这是与自然规律对着干,结果是灾难性的,直到山区退耕还林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山区毁林开荒才得以遏止。
  
  谈吐之间,石山念起唐朝大思想家、大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他说诗人所写的景色十分幽美,仔细一想,这就是刀耕火种,也就是毁林开荒。在山区人口很少的时候,自然界能够承受,人口多了,规模大了,时间长一些,就承受不了了。于是荒山秃岭大批出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旱灾害交替发生。
  
  失误应该认真总结,教训应该认真吸取。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改也,人皆仰之。”一向倡导“林草兴邦”的石山发出警句:彻底改正,从彻底认识开始。山区有其特有的自然运行规律,生物生长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必须依照它们的规律进行建设和开发,决不能套用农区的一套办法开垦山区。自然规律是无情的又是公正的,违犯了就要受到惩罚,尊重并按规律办,就能得到报酬,丝毫不爽。
  
  他一再强调:经营山区是一门大学问,必须认真学懂和用好。
  
  林区是宝库潜力在山上
  
  作为生态学专家,石山的足迹遍布我国南北大大小小的山区,是德高望重的“山区通”,即便90多岁高龄,他每年还坚持到他的联系观察点住上一阵。他介绍说,山区是林业生产基地,山区和林区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林区是一座大宝库。石山拿出他年前写的一篇“从农桑立国到林草兴邦”的文章,文中资料显示:我国有种子植物3万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000多种,乔木2000多种,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就有50多种,木本油料100多种,木本干果400多种,药用植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1041种…….
  
  有资源但不一定就是财富,从现有经验看,经营得好不好,效益差别巨大。他拿油茶树作比,经营好的年亩产25公斤至30公斤油,而一般粗放经营的只3公斤油左右。他认为只要掌握自然规律,山区一些看似无法利用的土地,也可以利用起来。比如像毕节地区这样的石漠化土地,种粮不行了,但种植干果和水果则完全可以,农民已创造出经验,营造了成片的花椒林、柿子林、肥牛树等,不砍树只采果和叶,收入可观。
  
  “我国耕地现在只有18亿亩多一点,离红线(18亿亩)已很近。”石山不无忧虑地说,且不说能否守住,仅靠现有的耕地也已保证不了众多人口的食物安全,因此实行草本粮棉油与木本粮棉油结合不失为一条良策。他指出,毕节实践告诉我们,山区木本粮棉油的生产潜力是巨大的,发挥这些潜力并不难,只要调动山区居民的积极性,增加投入和科技支持,就完全可以做得到。
  
  不仅南方山区如此,北方山区的潜力也很大,黄土高原甘肃定西地区就是实例。定西地区是被左宗棠称为“苦瘠甲天下”的苦地方,三项极平常的办法即扭转了形势,干部和群众信心大增。这三项措施是:“一·二·一集雨工程”,建设柠条基地(也就是灌丛草地),大种土豆并形成产业。投入不大,群众有经验也欢迎,国家补助一点就能行动起来。如果黄土高原把雨季径流蓄起来自用,土的流失问题也就同时解决了,干旱问题大大缓解,下游的治沙任务大大减轻,上下均有利。
  
  向群众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请教
  
  “把山区经营好是一篇大文章,要依靠群众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做。”石山建言道,身处山区的父母官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好经验,认真研究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开展广泛的讨论,请他们献计献策,取得共识后,用系统工程办法搞出建设规划,然后组织实施。
  
  说到这里,他向记者讲了一个实例。他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讲到黄土高原整治问题时,只讲到朱显谟院士的“28字诀”。朱是中科院水保所老所长,一辈子研究黄土高原,最终成果是“28字诀”,即“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在钱老的要求下,中科院水保所把这个论点具体化,形成黄土高原建设淤地坝的方案,所需投入也计算了,认为比在下游扬沙排沙,投入少而效果大,且可以长期使用,对于黄土高原发展经济十分有利。
  
  石山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区的广大群众为了生存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典型,一批专家学者在长期的探索中也得出有真知灼见的论点和办法。这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其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此必须认真总结,充分运用。
  
  这位生态领域的老专家同时指出,有人以为这样做,太费时间,还要花费不少人财物力,不如找几个人关起门来搞一个规划,方便又快捷。但这种做法与领导拍脑袋决策,没有什么区别,虽然省事省心,但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我们决不能再做这样的傻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的老传统,是少犯错误的有效办法,决不能丢。(《农村工作通讯》第11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