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企业动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朱新礼梦回农业:涉百亿资金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东方企业家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76票  浏览60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1月29日 10:31

  汇源密云基地果树大队队长代连生,是当地农民。他拥有一片李子林,十多亩地。在汇源上班之后,他仍然在种地。他一个月工资收入大概是一千七八百元。我和他有这么一段对话:我:十几亩地的收入有多少呢?
  
  代:没我上班钱多。
  
  我:那你还种它干吗?
  
  代:那不行,我的地不能不种。
  
  我:租给别人种呢?
  
  代:家家都有地,租给谁呢?
  
  “你知道中国农民种地种了五千年了,哪个农民真正种地发大财,也可能发小财,但是发不了大财。”朱新礼说。
  
  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企业家,他们认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才是未来的路。但是,这涉及土地流转的问题。2008年的“一号文件”谈到了土地进一步合理、有序流转,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问题,但是这些年又淡化了。
  
  吴敬学认为,中国农民的土地除了具有经济性以外,还起到社会保障的功能。除非中国建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才能实现土地流转的顺畅。只有这个前提建立起来,才会实现大规模的规模化农业生产。
  
  在此之前,中国的农民绝大多数还会延续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
  
  而这,正是朱新礼的机会,也是考验。
  
  “族长”朱新礼“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是当头儿。”他兴致勃勃地提到这一点。“我愿意跟大家去分享,有担当。当同伴遇到问题的时候愿意去付出,去帮助,别人就愿意跟着你。”
  
  从济南出发,经G2京沪高速及G22青兰高速往东,转入332省道,折向西南,便到了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里镇,车程约180公里。车窗外,迅速闪过的,除了苹果树还是苹果树。沂源也是中国苹果主要产地之一。
  
  这是朱新礼的老家。与如今国道、省道、乡道密密铺陈于中国大地,连通起一张主动脉、毛细血管的公路网不同,朱新礼的童年、青年时代,东里镇一直是个四不靠的村,这里是沂蒙山区的腹地,离每个县城都有数十公里,封闭落后,靠天吃饭。
  
  汇源将淄博分公司安在朱新礼的老家东里镇东里东村,建了一个乳品饮料加工厂。厂背靠大山,沿着红砖砌成的围墙往山上走,站在山坡上,能看到围墙内停靠着八排七列共五十六辆整装待发的运货车。朱新礼的老家就在这山上,离厂房只有两百米,可以俯视整个工厂。
  
  沿着上山的羊肠小道,我寻找朱新礼的老屋。石块与黄泥砌成的农舍三三两两散落于山间,路上不见人影,只闻恶狗狂吠。幸寻得一八十多岁老太太的指引,我找到了目的地。一排六间屋,黄褐色的石块砌成,屋顶铺着红瓦,木条镶成的门框歪歪斜斜的。
  
  1952年,朱新礼出生于此地,直到1986年他才下山离别这里。他的母亲生了六个儿子,朱新礼排行老二。在他的描述里,他的家“背靠大山,面朝沂河,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种田园山水的诗意,难掩当年中国农民的严酷生存条件。五六十年代,农村是人民公社生产,东里镇只种玉米、地瓜、小麦。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天灾加上人祸,中国爆发大面积的饥荒,饿殍遍野。朱新礼保留了大饥荒的记忆,他记得身边很多人,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吃玉米芯、槐花、槐树叶子,饿得眼睛都浮肿了。他曾跟首钢老总朱继民聊天,后者的一个姐姐就是当时饿死的。
  
  他家算在饥荒里挨得过去的。他的父亲是村里的会计、读过私塾,颇有远见。在三年自然灾害前的丰收年,利用房前屋后的零碎土地开荒,从秋天开始,包括整整一冬天,将房子四周挖出像战壕一样的沟,又从山下挑肥力好的土壤,倒在沟里,再铺上一层积攒的鸡粪、羊粪。一层土一层粪,如此交叠。好处是既保住了水分,又让土壤保持疏松,还多了很多有机肥料。来年春天,栽上南瓜。到秋天的时候,南瓜一个就有几十斤重。摘下来,放在屋子里,只要保持通风,不冻着,南瓜能够贮藏很久。这满满一屋子的南瓜,让朱家每逢青黄不接的时候都能捱过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