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又熟时
沈冬
杨梅成熟的时节。雨后的清晨,街上经常可见挑担沿街叫卖杨梅的老妇,浅平的竹筐里平放着早晨刚摘下的尚带着晨露的殷红的杨梅,几片翠绿的树叶子散置期间,看着便觉得新鲜,让人不禁垂涎欲滴。每在街上看见了那诱人的杨梅,我总会不由自主的唤停急行的老妇,买上一点,细品那熟悉的味道,神思,也便在那酸中带甜的滋味里游离了。
杨梅,四季常绿的乔木,在我们南方是很普通不过的,街头村角,岭脊坡下随处可见。唐代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云:“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那用梅食酒的场景想来颇为有趣而熟悉,其间竟有夷齐的典故,恐怕也只有李大仙人才想得出的罢。而清代词人陈维粮在《一丛花·杨梅》中的所记,则又含了几许相思在里边了。其词云:江城初泊洞庭船,颗颗贩匀圆。朱樱素素都相逊,家乡在,消夏湾前。两崎蒙茸,半湖军历,笼重一帆偏。买来恰趁晚凉天,冰井小亭轩。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特别是“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那少女的羞态已是跃然纸上了。
杨梅味美醇厚,甜酸适口,无人不爱,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把杨梅列为药用果品。他在《本草纲目》中称其有“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之功。乡里人家,亦多有用杨梅浸烧酒贮藏家中,凡遇上因受冻而拉肚子,只要服食一二枚酒浸杨梅,就能止腹泻。关于这点我想是确实无误的。至于杨梅还有无其他的功用,我没有细考过,因此也便不甚明了。印象里杨梅也似乎可以做成酒,儿时记得有一种叫“青梅酒”的,不知是否杨梅所制?这种酒,逢年过节父亲是必备的,我们兄妹几个自然也能匀到一二口,遗憾的是如今竟不记得那味道及酒色如何了。父亲今日若是安在,倘是偶尔问及,不知父亲是否仍然记得?可惜而今市面上似乎已没有这种酒售卖了,倘有,逢着清明祭时在父亲的坟前奉上,蒿草冢下的父亲若然有知,想亦是略感欣然的罢!也依稀记得儿时曾读过的连环画里边有“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那酒不知是否杨梅酒?而我对于杨梅的喜好,大抵总与这两者无关。原因是第一我胃口一向尚好,自然不赖杨梅来开胃;此外于酒确实是无缘,也便难知个中三昧了。但每到杨梅上市的时节,看挑着杨梅担沿街匆匆而行的老妇,心里不由便忆一些与杨梅有关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多时了,但也还不曾淡忘过——即便我不算是一个有怀旧情结的人。
故乡的村头有一颗老杨梅树,也不知有多少年纪了?树干一人略可合抱,满是树洞和榴节,高有数丈,冠围不足十米,枝叶也不是特别的繁茂。若在平日,做小孩的我们对这老树是不屑一顾的,但每到初夏杨梅成熟的时节,它却又是我们最喜欢亲近的了。在那暖风轻吹的时节,老杨梅树枝头上的果实,猩红点点,掩映在绿盈盈的树叶间若隐若现,很是让人记挂。上学的路又恰好从树底下经过,所以,每天早早便离了家门,邀三五好友,一路狂奔到树底下,故意磨蹭着不走,呆在树底下想方设法要弄几颗杨梅下来解馋。瞧主人不留意,便悄悄的爬上树,手忙脚乱的摘几束,然后快速的溜下,而树的主人偏偏又不是很大方,每见有人爬上树总会大声地喝斥。而今想来其实并非主人的吝啬,而是生怕我们小孩爬树出危险罢了。有时碰到主人心情好,也会亲自爬上树摘下杨梅抛下给树下等待的我们,那自然是最高兴不过的事了。几个如饥似渴的小孩挤成一堆,张开双手,睁大了眼珠在树下等着,每有杨梅落下总不免会争抢一番,欢叫声,埋怨声不绝于耳。眼疾手快的抢到了自然是得意非常,没抢到的不免要失望,只能是可怜巴巴的乞望同伴的施予了。之后,便将果实小心的揣在口袋里,漾满了一脸的满足,一路嚼着,一路欢跑着赶去学校,一串串笑声便洒落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了。
对于故乡杨梅树,每到初夏杨梅成熟的时节总会由然的想起。多年不曾回归故里,也不知村头的那株老杨梅树,是否依然安在?树上的杨梅子,是否仍如先前的一般可口?
杨梅成熟的时节。雨后的清晨,街上经常可见挑担沿街叫卖杨梅的老妇,浅平的竹筐里平放着早晨刚摘下的尚带着晨露的殷红的杨梅,几片翠绿的树叶子散置期间,看着便觉得新鲜,让人不禁垂涎欲滴。每在街上看见了那诱人的杨梅,我总会不由自主的唤停急行的老妇,买上一点,细品那熟悉的味道,神思,也便在那酸中带甜的滋味里游离了。
杨梅,四季常绿的乔木,在我们南方是很普通不过的,街头村角,岭脊坡下随处可见。唐代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云:“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那用梅食酒的场景想来颇为有趣而熟悉,其间竟有夷齐的典故,恐怕也只有李大仙人才想得出的罢。而清代词人陈维粮在《一丛花·杨梅》中的所记,则又含了几许相思在里边了。其词云:江城初泊洞庭船,颗颗贩匀圆。朱樱素素都相逊,家乡在,消夏湾前。两崎蒙茸,半湖军历,笼重一帆偏。买来恰趁晚凉天,冰井小亭轩。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特别是“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那少女的羞态已是跃然纸上了。
杨梅味美醇厚,甜酸适口,无人不爱,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把杨梅列为药用果品。他在《本草纲目》中称其有“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之功。乡里人家,亦多有用杨梅浸烧酒贮藏家中,凡遇上因受冻而拉肚子,只要服食一二枚酒浸杨梅,就能止腹泻。关于这点我想是确实无误的。至于杨梅还有无其他的功用,我没有细考过,因此也便不甚明了。印象里杨梅也似乎可以做成酒,儿时记得有一种叫“青梅酒”的,不知是否杨梅所制?这种酒,逢年过节父亲是必备的,我们兄妹几个自然也能匀到一二口,遗憾的是如今竟不记得那味道及酒色如何了。父亲今日若是安在,倘是偶尔问及,不知父亲是否仍然记得?可惜而今市面上似乎已没有这种酒售卖了,倘有,逢着清明祭时在父亲的坟前奉上,蒿草冢下的父亲若然有知,想亦是略感欣然的罢!也依稀记得儿时曾读过的连环画里边有“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那酒不知是否杨梅酒?而我对于杨梅的喜好,大抵总与这两者无关。原因是第一我胃口一向尚好,自然不赖杨梅来开胃;此外于酒确实是无缘,也便难知个中三昧了。但每到杨梅上市的时节,看挑着杨梅担沿街匆匆而行的老妇,心里不由便忆一些与杨梅有关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多时了,但也还不曾淡忘过——即便我不算是一个有怀旧情结的人。
故乡的村头有一颗老杨梅树,也不知有多少年纪了?树干一人略可合抱,满是树洞和榴节,高有数丈,冠围不足十米,枝叶也不是特别的繁茂。若在平日,做小孩的我们对这老树是不屑一顾的,但每到初夏杨梅成熟的时节,它却又是我们最喜欢亲近的了。在那暖风轻吹的时节,老杨梅树枝头上的果实,猩红点点,掩映在绿盈盈的树叶间若隐若现,很是让人记挂。上学的路又恰好从树底下经过,所以,每天早早便离了家门,邀三五好友,一路狂奔到树底下,故意磨蹭着不走,呆在树底下想方设法要弄几颗杨梅下来解馋。瞧主人不留意,便悄悄的爬上树,手忙脚乱的摘几束,然后快速的溜下,而树的主人偏偏又不是很大方,每见有人爬上树总会大声地喝斥。而今想来其实并非主人的吝啬,而是生怕我们小孩爬树出危险罢了。有时碰到主人心情好,也会亲自爬上树摘下杨梅抛下给树下等待的我们,那自然是最高兴不过的事了。几个如饥似渴的小孩挤成一堆,张开双手,睁大了眼珠在树下等着,每有杨梅落下总不免会争抢一番,欢叫声,埋怨声不绝于耳。眼疾手快的抢到了自然是得意非常,没抢到的不免要失望,只能是可怜巴巴的乞望同伴的施予了。之后,便将果实小心的揣在口袋里,漾满了一脸的满足,一路嚼着,一路欢跑着赶去学校,一串串笑声便洒落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了。
对于故乡杨梅树,每到初夏杨梅成熟的时节总会由然的想起。多年不曾回归故里,也不知村头的那株老杨梅树,是否依然安在?树上的杨梅子,是否仍如先前的一般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