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的象征——哈密瓜
二是骆驼驮运。从清光绪年间的进士、翰林院编修宋伯鲁的《哈密瓜》这首诗可以看出,哈密回王进贡哈密瓜,先将瓜包好,再用“金箱丝绳”装好,一站一站,驮送至北京。
三是马车运送。哈密回王将贡品用马车运至甘肃界,甘肃的各州、府、县便派民夫、马匹、车辆等,一站一站地接送,昼夜不停,经陕西、河南、河北而到北京,沿途州县民夫,稍有懈怠,即被鞭打,一路累死马匹不计其数。
民国28年(1939年),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到新疆工作,路经哈密,住在招待所里(即尧乐博斯大楼)。他在回忆录《新疆风雨》中写道:只见阿桑(茅盾的儿子),抱着一个橄揽球那样的东西走上楼来,这球绿中带黄,上面布满了灰色网纹。德祉(茅盾夫人)借来了刀子,当时剖开,是绿色的瓤,足有两寸厚。“啊哟!”德祉叫起来:“是只生瓜!”阿桑已经抓起一块,咬了一口,叫道:“好吃,像生梨。”果然,这哈密瓜像生梨那样生脆,但又甜得醇厚,还有一种异香,梨是不能同它相比的,与兰州的“醉瓜”也截然不同。大家一面吃,一面赞不绝口。这才想起问阿桑,这瓜是从哪里弄来的。“就在门外的地摊上买的,只是一千两新疆票,折合法币是两角五分钱。”大家又惊叹瓜价的便宜,等于兰州的半担黄河水。
茅盾先生还写道:关于哈密瓜的知识,后来我们更丰富了,知道它在新疆叫甜瓜,品种繁多,有脆的,有入口就化的,形状颜色也各有不相同。
瓜的种植,要比我们想像的早得多,近年来,在哈密市南湖乡发现的野生瓜,解放前在农田边缘到外都有,农民们称为“老哇瓜”,因为,每到秋季乌鸦飞来后,便啄食此瓜,然后随粪便把种子带往四处,第二年又长出来了。这种野生瓜,就是甜瓜的最早原始品种。再经过世代农民培育选种,才有了现代的甜瓜。
种哈密瓜是很讲究的。《敦煌随笔》记载了古代的种法:“以苦豆之叶垫土中,培壅其根,夏末秋初成熟,白露前后采摘,若浇水过多,其味减薄。”
现在科技进步,方法也改良了,但催苗时,最好不要用化肥,而用农家肥或油渣,瓜秧发九片叶,坐瓜时即停,不加塑料薄膜,不加农药,近几年哈密出产的8501、8601以及伊吾的金皇后销售都不错,也不能不说是农民越来越有了品牌意识的缘故,哈密瓜市场正在走向成熟。
哈密瓜已是哈密文化和财富的标志。
三是马车运送。哈密回王将贡品用马车运至甘肃界,甘肃的各州、府、县便派民夫、马匹、车辆等,一站一站地接送,昼夜不停,经陕西、河南、河北而到北京,沿途州县民夫,稍有懈怠,即被鞭打,一路累死马匹不计其数。
民国28年(1939年),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到新疆工作,路经哈密,住在招待所里(即尧乐博斯大楼)。他在回忆录《新疆风雨》中写道:只见阿桑(茅盾的儿子),抱着一个橄揽球那样的东西走上楼来,这球绿中带黄,上面布满了灰色网纹。德祉(茅盾夫人)借来了刀子,当时剖开,是绿色的瓤,足有两寸厚。“啊哟!”德祉叫起来:“是只生瓜!”阿桑已经抓起一块,咬了一口,叫道:“好吃,像生梨。”果然,这哈密瓜像生梨那样生脆,但又甜得醇厚,还有一种异香,梨是不能同它相比的,与兰州的“醉瓜”也截然不同。大家一面吃,一面赞不绝口。这才想起问阿桑,这瓜是从哪里弄来的。“就在门外的地摊上买的,只是一千两新疆票,折合法币是两角五分钱。”大家又惊叹瓜价的便宜,等于兰州的半担黄河水。
茅盾先生还写道:关于哈密瓜的知识,后来我们更丰富了,知道它在新疆叫甜瓜,品种繁多,有脆的,有入口就化的,形状颜色也各有不相同。
瓜的种植,要比我们想像的早得多,近年来,在哈密市南湖乡发现的野生瓜,解放前在农田边缘到外都有,农民们称为“老哇瓜”,因为,每到秋季乌鸦飞来后,便啄食此瓜,然后随粪便把种子带往四处,第二年又长出来了。这种野生瓜,就是甜瓜的最早原始品种。再经过世代农民培育选种,才有了现代的甜瓜。
种哈密瓜是很讲究的。《敦煌随笔》记载了古代的种法:“以苦豆之叶垫土中,培壅其根,夏末秋初成熟,白露前后采摘,若浇水过多,其味减薄。”
现在科技进步,方法也改良了,但催苗时,最好不要用化肥,而用农家肥或油渣,瓜秧发九片叶,坐瓜时即停,不加塑料薄膜,不加农药,近几年哈密出产的8501、8601以及伊吾的金皇后销售都不错,也不能不说是农民越来越有了品牌意识的缘故,哈密瓜市场正在走向成熟。
哈密瓜已是哈密文化和财富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