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营养 >> 水果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哈密的象征——哈密瓜

热度138票  浏览49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10月18日 20:07
  作者:黄适远 来源:哈密在线
  
  哈密瓜,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升了哈密的知名度。因为有哈密瓜,哈密因而名传天下,妇孺皆知。地以瓜闻,瓜以地名。“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这首古老的民谣传颂了几百年,谁人不知,那个不晓,凡到过新疆走过一遭的人,都会深深扎入脑海,哈密瓜古称甘瓜或敦煌瓜,在哈密和整个西域广为种植,约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故又为新疆甜瓜的总称。还记得敦煌被称为瓜州吗?那是因为哈密有一段时间隶属于敦煌,所以敦煌博得了瓜州的美誉,其实哈密才是名副其实的瓜州。
  
  “哈密瓜”一名出自康熙大帝的金口玉言,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理藩院郎中布尔赛来哈密编旗入藉,哈密一世回王额贝都拉热情款待,多次品尝哈密甜瓜,布尔赛对清脆香甜、风味独特的哈密甜瓜大加赞赏,建议额贝都拉把哈密甜瓜作为贡品向朝廷贡献,是年冬,额贝都拉入京朝觐,在元旦的朝宴上,康熙大帝和群臣们品尝了这甜如蜜,脆似梨、香味浓郁的“神物”之后,个个赞不绝口,但都不知“神物”从何而来,康熙大帝问属臣,均不知叫何名,初次入朝的哈密回王额贝都拉跪下答到:这是哈密臣民所贡,特献给皇帝、皇后和众大臣享用,以表臣子的一片心意。康熙大帝听后思忖,这么好的瓜,应该有一个既响亮,又好听的名字,它既产之哈密,又贡之哈密,何不就叫“哈密瓜”呢,康熙言毕,群臣雀跃,齐呼万岁圣明。从此哈密瓜名扬四海。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成书的中国地方志丛书《回疆志》这样记载了哈密瓜的来历:“自康熙年间,哈密投诚,此瓜始入中国,谓之哈密瓜。”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宋伯鲁的一首诗《食哈密瓜》更是再清楚不过的重述了哈密瓜入贡得名的这段史实:龙碛漠漠风抟沙,胡驼万里朝京华,金箱丝绳慎包匦,使臣入献伊州瓜,上林珍果靡不有,得之绝域何其遐,金盘进御天颜喜,龙章凤藻为褒嘉。
  
  记得小时候吃的哈密瓜格外甜,这当然不是化肥的功劳,什么黑眉毛、蜜极甘、加格达、红心脆、可可其等,共有23个品种之多。那会儿,没有冰箱,拿几个瓜泡在渠里,让渠里流动的凉水浸瓜,一两个小时取出切开,瓜是又凉又甜,捧起瓜牙,横着一溜儿咬过去,那种甘甜能让人甜得半天缓不过神来。吃完瓜后,手指都被瓜汁粘在一起,尤其是红心脆,往桌上放时,劲稍微大一点,瓜就“刺拉”一声裂开了。
  
  清代那位著名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很有福气,虽被发配,但在哈密真正让他的铁齿铜牙过足了瓜瘾,成了甜齿蜜牙,今天我们都能想像出他一口气吃完了瓜,用粘得都不能伸直的手指嘬着牙花子、打着饱嗝说:“西域之果,葡萄莫胜于吐鲁番,瓜莫胜于哈密。”
  
  白杨河水滋润着四堡、五堡、大南湖,这里的瓜最甜,温度高,日照时间长,土壤含沙量大,略带碱性,都是瓜甜美的原因。清末诗人萧雄随左宗棠大军到哈密时,尽领哈密瓜之甜韵,他在《西疆杂述诗》中记述哈密瓜:“一为甜瓜圆而长,两头微锐,皮多黄色,或间青花成条,隐若有瓣,按之甚软,剖则去瓤食肉,多桔红色,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间。爽而不腻,惟止渴较逊,列为贡物,康熙年间始入中国,成为哈密瓜。”所贡之瓜,主要为“加格达”,即过去所说麻皮子大冬瓜。此瓜秋季成熟,熟后摘下,用马莲草铺垫,晾晒房上,入冬前藏于空房中,瓜下垫马莲草小圈,房中放一碗水,水冰则生火,不冻不生火,可保存至来年春季,在集市上切块零售。其他进贡之瓜,还有蜜极甘、金棒子等,这些品种皮厚,宜贮运,也做为贡品。
  
  哈密市宾馆,就以“加格达”命名,称为“加格达”宾馆,实在是一个不错的创意。而哈密瓜在哈密聪明的厨师的开发下,已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哈密瓜膳。
  
  哈密瓜是如何进贡的呢?
  
  一是“马拨”驰送。清朝各驿站,设有军台和营塘,驻有军队,另外,每站还有马拨。马拨,就是专门在各驿站饲养往来马匹的马夫。每天到规定时刻,马拨子便将喂好的马,备好鞍鞯,带好辔头,牵到大路边等候,驿骑身背公文或贡品,飞马到跟前,翻身下马,又纵身上马,扬鞭而去。如要进贡哈密瓜,那就得增加驿骑和马匹,哈密瓜用竹筒和木匣装好,换人换马,昼夜不停地驰送。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