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营养 >> 水果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十年才真正解开的谜语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贵州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46票  浏览19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1月09日 12:02
  “一个金罐罐,装些硬饭饭,不吃硬饭饭,要吃金罐罐。”这是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流传的谜语。在当地,尽管小孩都知道谜底是刺梨,但真正解开它,却很不容易——
  
  满山皆是“金罐罐”
  
  “一个金罐罐,装些硬饭饭,不吃硬饭饭,要吃金罐罐。”这是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祖辈流传下来的谜语,当地的小孩都知道谜底——刺梨。
  
  每年四五月,百花齐放的时节,茶香村满坡满岭的野生刺梨花让整个茶香村浸润在红花绿叶的海洋。
  
  到了八九月,红色的花海变成金灿灿的海洋,满山尽是“金罐罐”。
  
  刺梨树满身是刺,结出的果长的刺更多,没有人敢轻易碰它,只能砍来当柴烧。
  
  茶香村位于谷脚镇北部深山的峡谷,是个极为“干烧”的地方,历来没有几块水田。每逢雨季,洪水汹涌而来冲毁庄稼,又倏然而去带走沃土,留下的只是贫困和贫瘠。
  
  现有40多岁的村文书燕启华,是在贫穷的煎熬中长大的。由于无水田,村民主要靠种玉米当口粮,但包谷饭也吃不饱。村民住的多是石板房、土墙房,走的是泥巴路。2000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500元,是省级二类贫困村。
  
  靠山吃山。为了填饱肚子,大伙开始白天砍柴,吃罢晚饭赶夜路挑到贵阳一个名叫八公里的地方,等到次日清早卖出后,再用卖柴火的钱买些包谷赶回家。过年的时候,条件好的人家,用包谷到外村换点大米,两斤包谷换一斤大米。由此,茶香村被外村戏称为“卖柴村”,男人叫作“砍柴郞”。
  
  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了很多年。但满山的刺梨树连“砍柴郞”也看不上,嫌它刺多无卖相。美丽的景色并未给村民带来美丽的日子,见惯了的乡亲也未觉得它有什么独特之处,俨然抱着“金罐罐”受穷。
  
  村支书熊家明带着记者钻进刺梨园,他随手采了一个刺梨,麻利地用手抹去刺后便吃起来。刺梨是天然的水果,当地常采来充饥果腹。
  
  据研究,刺梨鲜果的维生素C平均含量是猕猴桃的10倍、甜橙的50倍、苹果的500倍,营养丰富,且具有防癌、调节免疫功能、抗细胞突变、延缓衰老等作用,对铅中毒、心血管疾病、肠胃炎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记者看中枝头一个又大又黄的刺梨,伸出的手刚碰到枝桠就被刺了几下。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捧着满身是刺的果实却无从下手。熊家明说,常干农活的人手掌粗糙,根本就不怕这个刺。
  
  就在苦熬的贫穷的日子中,不知是何人编了个谜语:“一个金罐罐,装些硬饭饭;不吃硬饭饭,要吃金罐罐”。也许,迷语是想说:“茶乡村人守着满山的刺梨,却只能吃包谷饭;要过上好日子,吃上白米饭,后辈就要能开发利用丰富的刺梨资源”。
  
  赤脚医生顾庆林不种包谷种刺梨
  
  赤脚医生顾庆林有病在身,已很少理事,但村民仍然都敬重他,因为他是茶香村刺梨产业的探路者。
  
  野生刺梨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陕西甘肃、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我省大部分地方有分布。
  
  花开花谢,果熟果落,茶香村丰富的刺梨资源就像地下的矿藏终于等来了探矿者。
  
  1994年,省农科院专家在茶香村开展刺梨育苗试验,试图解决野生刺梨多籽、果小、单宁酸含量高等问题,以便推广人工规模种植
  
  顾庆林略知刺梨的价值,便从省农科院刺梨苗圃基地要了一些苗试种。村民们笑他喜欢折腾,说那玩意满山都是无人摘,还用得着拿地来种?
  
  顾庆林不管旁人如何说,自顾虚心向专家请教,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几年后,他种的刺梨果实大,产量高,籽少,吃起来不麻嘴,卖出价一斤1元多,一亩刺梨地年收入1000多块。
  
  记者看到,就是现在,顾庆林当年种植的刺梨仍是村里最好的刺梨树——密密匝匝的果实把枝桠压得垂地,只有靠木棒支撑才能避免树枝不被压断。
  
  老顾的成功让村民开了眼界。他们开始大量采摘野果卖,但价格比老顾的低很多。有乡亲开始向老顾讨枝条育苗种植。镇政府也补贴农民购苗,鼓励村民大量种植。
  
  但大胆尝试的村民还是少数,更多人仍担心“满身是刺的东西,少了倒好卖,多了卖给哪个吃?”顾庆林也有这个担心,有的村民再来采枝条时,他不答应了——他担心,别人抢了他的饭碗。
  
  这个茶香村刺梨产业的先行者也未料到,后来,刺梨产业会发展得如此迅猛。
  
  血性男儿燕启华“种刺梨亏了算我的”
  
  8月底9月初,正是收获刺梨的时节。记者来到茶香村,只见金黄的刺梨果一片连着一片,十里刺梨沟随处可见成堆的待售的刺梨。
  
  村民朱绍发夫妇戴着塑胶手套,正费力地把5大袋刺梨果捆在摩托车上。朱绍发家2001年开始种植刺梨,目前10亩刺梨全部投产,今年收入2万多元。“苗圃里还有2万株刺梨苗,也可卖1万多元。”朱绍发说,“去年新栽种的8亩也将很快投产。”
  
  朱绍发说,当初要不是燕启华鼓动大家种刺梨,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当年,燕启华是茶香村村委会主任。那时,正逢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该村被县里列为项目村。村民都很高兴,但也有隐忧:退下来后种什么呢?
  
  “种刺梨!”燕启华从顾庆林的成功中受到了启发。“满山刺梨都没人摘,还要种?要是卖不出去,我们吃什么?”大多数村民持反对意见。
  
  “种刺梨,国家按生态林标准补助,苗款国家全贴,补助周期又长,未投产前还可以种其他作物以短养长……”燕启华耐心地说服,并打包票说,“投产后,5角钱一斤我包收,种刺梨亏了算我的。”
  
  在县政府鼓励和燕启华等大户的带动下,2000年以来,茶香村利用退耕还林项目补助种植刺梨3000多亩。邻近的哪旁、醒狮、洗马等乡镇农民也开始发展刺梨,谷脚镇已达7000多亩,以茶香村为中心连片分布的刺梨基地超过5公里,是我省最大的人工刺梨基地。
  
  现在,茶香村的刺梨已成抢手货,大量企业开车上门收购,价格年年看涨,村民人均年收入早已超过5000元,家家都建起了楼房,摩托、手机早已普及。
  
  在茶香村带动下,龙里县刺梨规模已达1.5万亩,今年产量达1500万斤以上。黔南州把“谷脚刺梨”作为“一村一品”的重要土特产品打造。该县正着手把刺梨打造成金灿灿的生态产业。县林业、畜牧等部门联合,扶持农户发展林下养鹅、养鸡、养猪、养蜂等,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目前,县里规划每年种植刺梨2500亩,力争使全县刺梨基地达3.6万亩。
  
  刘德成家从洗马镇请来民工帮忙采摘40多亩刺梨,已装满一辆货车。“这辆车就是用卖刺梨的钱,花6万多今年5月买的。”他说,“当初要是燕启华胆子小,我们今天可能还在吃包谷饭。”
  
  合力解谜让家家都有“金罐罐”
  
  日前,上海家帝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决定到龙里建设大型刺梨深加工基地。至此,瞄准当地刺梨资源建立的企业已达5家。龙里也正加大刺梨基地建设力度。当地农户家家都有“金罐罐”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目前,茶香村农民收入的90%来自刺梨,人均年纯收入超过5000元,90%的村民拥有摩托车,80%的农户建起了新房。今年,仅余的土地上又新增了300亩刺梨园。据龙里县林业局统计,今年茶香村3000余亩刺梨产鲜果300多万斤,收入700多万元。茶香的成功还带动了全县刺梨产业,已种植1.5万亩。
  
  2006年,龙里县引进了以榨汁为主的贵州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接着又引进贵州华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刺梨深加工企业,研发刺梨系列产品。老来福药业公司生产果汁饮品、金刺参九正合剂等多种药品和保健品已受到消费者青睐。
  
  为促进茶香村刺梨产业,黔南州把“谷脚刺梨”作为全州“一村一品”重要土特产品重点打造。县政府投资30万元为茶香村十里刺梨沟修建水窖,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确保生态绿色。县林业部门正联合相关部门扶持农户发展林下养鹅、养鸡、养蜂等,走多元立体生态农业路,
  
  继“十里刺梨沟赏花与品果节”活动后,茶香村的生态观光旅游业已提上议事日程。县林业局出资硬化了进村公路,9家“农家乐”硬件基本完善。
  
  38岁的黄佑贵是茶香村烂塘组村民,也是村里最早种植刺梨的村民之一,如今,他不但自己加工果脯,还为贵定昌明敏子食品厂等企业代收刺梨,年收入20多万元。去年,又流转土地种植60亩。他说:“在国家的扶持下,茶香村的刺梨已变成一个个金罐罐。”
  
  刺梨大王李明权“种好刺梨才有出路”
  
  采摘刺梨不是一个轻松活。记者到田间体验了一下:刺梨树一人来高,林子密密匝匝,树的枝条、刺梨果上,都是刺。记者徒手上前,一会就被刺伤了好几处。村民李明权递给记者一双厚厚的塑胶手套,说采摘时必须全副武装——穿上厚外套、胶鞋。
  
  李明权是龙里县有名的“刺梨大王”。2009年9月,龙里县在茶香村举办县里首届刺梨节,评选“刺梨花王”、“刺梨果王”,“刺梨园管理明星”、“刺梨生产效益明星”。李明权家因为亩年产量超过3000斤,荣获得了“刺梨果王”、“刺梨园管理明星”双奖。当时,他发表的获奖感言是:“茶香人只有种好刺梨才有出路”。
  
  李明权成为“双料明星”后,前来取经的村民不断。他总是细心讲解,实地传经。他说:“大家都得种好,才能撑起整个产业。”李明权说,那时候,多数村民种下刺梨后就外出打工,任刺梨园自然生长。5年后,很多刺梨树挂的果仍小而稀疏,根本谈不上效益。而李明权像料理庄稼一样专心管理他10多亩刺梨,及时除草、施肥、修枝。他买来一堆相关书籍自学,请教相关专家。且习且研,使他的刺梨管理经验不断丰富。记者看到,他家的刺梨园基本无杂草,树干粗壮,枝桠散得开,结的果大而匀,每株产量30多斤。每年,李明权售果的收入有5万元以上。
  
  9月7日晚10点,记者来到李明权家,他的妻子热情地沏上茶,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记者品了一口,有一股淡淡的刺梨香。李明权说:“这是我春季采摘细嫩叶子制的刺梨茶,三斤鲜叶制一斤干叶,跟茶叶差不多,要卖几百块一斤呢。”
  
  李明权把心思都用在了刺梨产品的利用和开发上,春季邀客赏花,冬季剪枝育苗,还自制刺梨果脯。李明权的这些有创意的实践,成倍地提升了刺梨园的效益,并引起政府和乡亲的重视。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年开始回乡安心管理刺梨园。留守的老弱妇孺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在当地,刺梨采摘工每天的工钱是60元。采收季节,村里每天要请150人摘刺梨、切片,每天村里要支付工资1万余元。
  
  同时,茶香村现已成为我省刺梨的苗种基地。今年5月,李明权家就出售15万株苗,收入9万元。全村下半年的100多万株早被外地大户和林业部门预订。
  
  2010年5月,龙里县在茶香村举办“十里刺梨沟赏花与品果节”,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客人,9户“农家乐”也由而兴起。
  
  刺梨会长燕启富“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除青霉烂果外,一律2.3元一斤。”9月8日,记者在茶香村一块偌大的空地上,看到竖有这样一块牌子。农民们把一袋袋刺梨运到此处出售。一辆满载的货车正要启动。一袋袋过了秤的刺梨被抬上另一辆货车。
  
  这是长顺丹索亚刺梨庄园有限公司设在茶香村的收购点。董事长罗念文告诉记者,公司主要酿制刺梨酒和刺梨醋,今年需刺梨2千吨。从8月31日到茶香村,每天收购30吨,收购了全村的大部分刺梨,但还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晚上10点,天空飘起了细雨,丹索亚公司的收购点依然灯火通明,罗念文还在指挥着工人装车:“如果我们能‘抢’到茶香村90%的刺梨,就幸运了。”记者采访的当天,还遇到了来自贵定、贵阳及龙里的收购商,他们都以2.3元一斤的价格在抢购刺梨。“抢购刺梨的现象,是会长‘搞’出来的。”种植大户刘德才说:“今年一年的收入比往常两年的还多!”
  
  村民口中的会长,是指茶香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燕启富。燕启富身材瘦削,口袋里随时装有钢笔和本子,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刺梨收购商的电话、收购量、价格等等。
  
  燕启富与燕启华是兄弟,也是最早种植刺梨的大户。当年,他也担心刺梨不好卖,靠刺梨无法谋生,于是种下刺梨后,就举家来到贵阳市白云区做蔬菜生意。2009年9月,他回乡,了解到乡亲每天晚上用摩托车运刺梨到贵阳批发,每斤价格仅一元左右。长期在农产品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他意识到,如果把乡亲们组织起来,刺梨产业会更有前途。
  
  当年,他就回乡把自家的20亩刺梨精心管理起来,并带领村民加工刺梨果脯,卖到30元一斤,数倍地提升了刺梨的附加值。
  
  2010年底,燕启富和燕启华、李明权等商量后,组织17位村民筹资百余万元成立了刺梨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刺梨种植户200余户。
  
  合作社请来技术员,对农户进行刺梨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培训,并联系客商上门收购。收购中,合作社与商家谈价格,制止农户相互压价。起初,有村民不以为然,有的还担心协会通过垄断谋利。但今年有序的采摘和较高的收购价格,让村民们看到了合作社的作用。
  
  8月底,刺梨刚进入采摘期,客商就上门了。最早的价格是1.6元一斤,这是谷脚镇其他村今年的最高收购价。虽然比去年高出0.4元,但燕启富等认为价格不理想。他们一边继续联系客商,一边组织村民放慢采摘速度,并启用合作社资金大量收购用来制作果脯。客商看到满山金灿灿的刺梨却收不到货,只得提高收购价,直到每斤达2.3元,合作社才退出收购竞争。
  
  天已经黑了,记者在燕启富家看到,院子里几名工人还在切片浸泡,合作社的烘焙坊里的果脯层层叠叠。燕启富说:“制果脯效益明显。如果客商出价太低,我们就自行收购并加工,这样可以保住乡亲们的利益。”
  
  尽管大伙对2.3元一斤的价格很满意,但燕启富认为还有上升空间。“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作为理事长的燕启富是有底气的,因为已有数家企业向他订货。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