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营养 >> 水果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烟台苹果文化寻根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水母网   发布者:olaiya
热度222票  浏览26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7月02日 14:56
  烟台苹果经过四百多年的历练,走过了一条属于它自己的路径,清晰地折射出一部厚重的文化史,有苦涩也有甘甜,有荆棘也有鲜花,有风雨也有阳光,有坎坷也有坦途。写在纸上的是文化,写在山川里的、123
  大地上的、记忆中的更是文化,而且是第一手文化,是原生态文化,是纯粹的文化,是有价值的文化。
  
  回望一个半世纪烟台苹果的前行脚步,艰难过、辉煌过、迟疑过、跨越过······。深浅不一的脚印,串连起延绵不断的文化珍珠。如今,品味着烟台苹果积淀的百年文化,深感底蕴丰厚,我们有责任加倍珍惜它,更有责任正确、流畅和潇洒地书写它。
  
  中西合璧 品质独特
  
  烟台苹果栽培历史悠久,明朝万历46年(1618年)的《福山县志》卷一“地理土产类”中记载福山境内栽培有“花红”等;清顺治17年(1660年)的《邓州府志》记载着“黄县名产频婆、花红、楸子”;清康熙12年(1673年)的《福山县志》记载果类中有苹果、花红等;清同治11年(1872年)《黄县志》记载苹果“曰频婆、曰花红、曰楸子”。这些史料证明,烟台苹果文化寻根之1618年以前。但那时的苹果栽培均属于小苹果品种,也就是通常说的本地苹果。
  
  1861年烟台开埠,美国传教士倪维斯夫妇在跋涉乡村的传教中,发现烟台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与他的家乡美国纽约州非常相似。于是,他便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西方水果的优良品种引进烟台,作为他与烟台人民情感交流的“桥头堡”。1864年,利用回国为夫人治病之机,在美国及欧洲等地积极搜寻优良水果品种。1871年,倪维斯夫妇回到烟台,带回了一批西洋苹果、西洋梨、美洲葡萄、大樱桃、欧洲李子等果树苗木,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购得坡地十余亩,建起了“广兴果园”。几年后,结出了与本地苹果截然不同的果实,个儿大、皮儿薄、汁儿多、肉儿脆,酸甜可口,并且耐储存。这样的品种实属罕见,抓住了当地百姓的眼球,大家羡慕不已,摩拳擦掌地想嫁接自家的本地小苹果。
  
  1899年,年仅18岁的福山绍瑞口村果农唐殿功经常到烟台做买卖,看到“广兴果园”的苹果时,便急不可待地设法引种。回家后将枝条嫁接在平岚沟自家的秋子海棠等苗木上。三年后,嫁接的果树开花结果,果实个大、色青、味香,优越于西洋苹果,它浓郁的香味类似南方的香蕉,应该称谓“青香蕉”苹果,就这样“青香蕉”这个名字在绍瑞口村诞生了。不久,紫埠村李锡伍嫁接培育的“红香蕉”也开始结果。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国人至今挥之不去、口口相传的名字:“青香蕉、红香蕉”。“广兴果园”周围的老百姓通过各种途径索取西洋苹果枝条,与当地苹果相嫁接,很快在烟台南山一带出现了蔚为壮观的苹果园。自此,烟台成为我国西洋苹果与本地苹果相嫁接的发祥地。北京农业大学孟新法教授1958年到绍瑞口村进行苹果专业教学,回京后,他撰文写到:“绍瑞口一带的‘青香蕉’苹果确实有突出的特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具有非常浓郁的香味。”品质独特的信息一经传递,便引来各路财神,充分利用烟**特的自然优势,发展规模不等的各种果园。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福山、牟平、黄县为中心的苹果栽培已具相当规模。据1932年12月《胶济铁路调查报告》记载,烟台苹果总产量已达10万担。到抗日战争前夕的1936年,仅烟台、福山、牟平的苹果栽培面积就发展到28512亩,160余万株,总产2486.5万公斤,形成了烟台西洋苹果栽培的第一个鼎盛时期。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烟台,把人民群众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苹果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1945年,又起内战,炮火连天,苹果生产再遭劫难,雪上加霜,迅速跌入低谷。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