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营养 >> 水果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川西桃掌故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成都)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03票  浏览47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8月05日 07:53

  嫘祖舞动桃龙
  

  桃果被人们作为美丽、喜庆、长寿、幸福的象征,早在远古时期,桃果还为人们幸福安定的生活做出过贡献呢。
  
  四川盐亭县是嫘祖故里。据说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后,西陵部落男耕女织,人人安居乐业,部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周边小部落见了,纷纷前来投靠联盟。联盟不久,这些入盟的部落之间常常为狩猎地或争夺人力发生争执,闹得嫘祖西陵部落极不安宁。
  
  嫘祖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各入盟部落虽然入了盟,但人心不齐,要协和各族,必须要人心齐,志同道合。她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一天,她走到桃树边,见树上桃子个个粉红,十分可爱。她想起天上王母娘娘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蟠桃大会。其目的是要各路神仙齐心协力,为天庭办事。于是她想出了办法。
  
  这天,嫘祖召集入盟各部落大小头领前来开会。大家到齐后,她对大家说:“天上王母娘娘每年都要开一次蟠桃会,我们今天召集大家来开个桃龙会。”众头领从来没听说过什么桃龙会,都感到十分新奇。嫘祖将手一挥,只见七个小伙,身穿粉红色绸衣,手捧用丝绸做成的桃子上场。嫘祖一拍手,上场的小伙们舞动手中的桃子,边跳边舞。丝绸做的桃子上下左右翻飞,舞着舞着就乱成了一团,使人觉得眼花缭乱,头领们都摇头不满。这时,嫘祖拿着丝桃走上场。她让一个小伙跟在后面,叫大家跟着她舞。小伙们见嫘祖上场,精神一振,整齐地排成一行,跟着嫘祖翩翩起舞。嫘祖快,大家快,嫘祖慢,大家慢。其舞姿似浇水,捉虫,除草,摘果。头领们看得如痴如醉,不由自主地鼓掌叫好。舞终,嫘祖说:“各位头领,你们看开始的桃龙舞和后面的桃龙舞,哪个好?”大家齐声说:“后面的舞得好!”嫘祖说:“为什么后面的好?”大家说:“有你领头,人心齐了。”嫘祖点了点头说:“这和我们的西陵部落一样,大家虽然加入了西陵部落,人心不齐,能把西陵部落搞好吗?”众头领心知肚明嫘祖的意思,都低下头不作声。其中一个马部落的头领站起来说:“我们虽然加入了西陵部落,但人心就像开始的桃龙舞一样,各顾各,不互相照顾。我们今后不能这样,要人心齐,跟着酋长干。”众头领都站起来说:“不能各干各的,要人心齐,跟着酋长干!”这时,嫘祖叫人端来一框桃子,给每人发了一个说:“桃树是天树,神树,有镇邪扶正的作用,桃子是神树之精。如有不愿同心者,可把此桃扔掉!如大家同心协力,天神会知道的。”
  
  各头领手捧着嫘祖给的桃子,如获至宝,回到各自部落后改为用耍桃子龙的办法教育本族族民。从此西陵部落人心齐了,嫘祖怎么说,大家就跟着干。嫘祖用桃龙会协和了各族,被各部落传为佳话。“桃子龙各耍各”也成了人心不齐,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民间谚语。
  
  嫘祖在中原衡山病逝后,嫘祖故里祭祀嫘祖,人们都用耍桃子龙来纪念她,并给她献上寿桃。
  
  至今,嫘祖故里还传承着这一古老而有意义的耍桃子龙习俗。2007年,耍桃子龙因造型独特,桃型如蟠桃,舞动方式也与其他龙种大不一样,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乐的桃洞桥
  
  桃是我国史上的重要特产,很早就成为先民心目中神圣的吉祥物。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临死前掷杖化为桃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饥渴,已赋予桃特殊的地位。而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吃一枚即可长寿,这是老幼皆知的故事。
  
  沿成温邛高速不足百公里,穿温江,过邛崃,即来到可称“古镇之珠”的平乐。夏天,当你来到平乐,吸引你的不止是那些保存较好的民居和戏楼这些建筑,还有那颇具名声的“一水三分”的沫水。沫水穿镇而过,两岸榕树绿荫森森,三分古渠清流潺潺。临河品茶,可感受清风拂面;依流濯足,能让人暑气全消;顽童戏水,大呼小叫,游人云集,笑语喧天。这真是活生生的一幅“消夏图”啊!凡到过平乐的朋友们恐怕都有同感吧!
  
  沫水上有座七孔石桥,有“邛南第一桥”之称,它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出资修建,据传从采石到建成竟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如今已有140多岁高龄。石桥横跨约100米宽的沫水,传说附近有大小不等的25个酷似金龟的小山包林立,将此桥镇住,从而使石桥历经100余年硬朗地挺立到今天而不倒。
  
  七孔石桥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属人行桥,“文革”后改建为公路桥。在既无钢筋水泥,又不需要通汽车的古代,这样的规模无疑算是一座巨型桥了。此桥桥洞一改普遍的半圆形,而采用了桃形,别有深意。这种具有桃形桥洞的石桥十分罕见,在川西堪称一绝,也是四川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
  
  平乐古镇也因有了这座桃洞桥,而走进了众多的影视镜头,挂上了书籍报刊杂志,扬名在外,几乎成为了古镇的一个“形象代言人”。其实这座桃洞桥的位置最初为木板搭建的“孝子桥”,但因木桥常常被水淹没,致使沿河两岸百姓无法通行,而这一切在一青年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活,他的母亲常年患病,必须要随时过桥救治,于是青年每次都将其母背过沫水,但到了夏秋季节时常遭遇水患,而渡河艰难。于是在他的影响下,众人捐资修桥。为了纪念和感谢民众“乐善好施”之举,这座石桥后来也叫乐善桥。关于这个传说,当地人还特别立了木桩和字碑,据说这根木桩是当年“孝子桥”的桥墩,是当地人无意间从河中打捞出来,于是立在了这里。当然,另外也有人说这种立桩立碑的事情属于做样子给别人看,是为了向上面邀功。孰是孰非,也许更多人懒得去追究了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