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营养 >> 水果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川西桃掌故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成都)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03票  浏览47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8月05日 07:53
  桃花与桃果一直被中国人当作是美丽、喜庆、长寿、幸福的象征。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盛行用桃木制品来辟邪祈福,如桃弓、桃印、桃符、桃梗、桃人等。每年阳春,川西平原漫山遍野的桃花吐妍、灿若锦绣,阵阵粉红吸引着好耍的成都人趋之若鹜。今年的桃花节已于3月18日开幕,面对着那花海一般的胜境,我追忆起那些川西历史上的桃掌故来。
  
  龙泉驿“桃花疑案”
  
  龙泉驿的桃花甲于西蜀。阳春三月,桃花似火,红焰拂天,正如《诗经》所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据说现在龙泉驿的桃花是当地山泉镇人晋希天特意引进的。1934年,他从浙江奉化县和山东肥城县两地引进一些优质桃树苗,在自家的花园内试种。过了两年,他又从“明明果园”采来枝条嫁接水蜜桃成功。两三年后,新嫁接的桃树相继挂果,个个皮薄肉嫩,水分饱满,香甜爽口。晋希天异常高兴,干脆给该年出生的侄儿取名良树,乳名果子,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水蜜桃的嫁接成功。
  
  此后,晋希天乘胜追击,继续栽种桃树,还陆续引进梨子、洞庭枇杷等30多个优良水果品种,果园面积不断扩大。
  
  再到了1942年春,晋希天栽植的300多株桃树开满桃花,于是他邀请了十来个成都的同窗好友,在桃花树下品茗赏花,饮酒赋诗。“云间烟火似人家,高山深处露桃花。赏花饮酒今日事,它年满山灼灼华”。当年觥筹交错的场景也就是现今桃花会的雏形。
  
  到70年代晋希天去世时,家乡龙泉已经变成全国面积最大的观赏桃花和生产水蜜桃的基地,他引种的水蜜桃享誉“天下第一桃”。龙泉桃花树下“农家乐”,是悠闲成都人的周末首选,晋希天故居也成为龙泉一景。
  
  桃花疑案也正源于晋希天引种桃树一事。
  
  晋希天1934年开始种桃,是从千里之外的浙江和山东引进的品种。这就意味着1934年以前龙泉驿是没有桃花或者罕有桃花,要不他没必要千里迢迢到外地去引种。但是,在今天龙泉驿区博物馆里面,却珍藏有野生桃核,这些桃核是在当地距今2000多年的秦墓里发现的!而且在同地区,同为秦代的墓葬里不止一次地发现有桃核遗存。在明代,龙泉驿洛带镇还有个以桃花命名的寺庙叫桃花寺,至今犹有大殿尚存。以桃花命名的寺庙,全国有很多,多是因寺内或周边有大量的桃花而得名,想必这座也应得名于此。
  
  种种事实说明,在龙泉驿这个地方,至少在秦汉时期是有桃的,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却消失了。在这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龙泉驿桃花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呢?文献里没有记载,这也就成了龙泉驿的桃花疑案。
  
  孟昶题桃符的玄机
  
  早在春秋时期,已盛行用桃木制品来辟邪祈福,如桃弓、桃印、桃符、桃梗、桃人等。人们普遍相信世界上有鬼神存在,所谓的万物有灵,所以每逢农历元旦(正月初一),全国各地每家每户都在大门外悬挂用桃木做的叫“桃符”的东西,用以镇宅驱鬼。
  
  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之后人们为了图省事儿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就是最早的桃符,但已经是东汉以前的事了。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后蜀江山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君主孟昶在除夕令他的学士们题写桃符,想以此图个喜庆。国之将破,山河危如累卵,这些学士们哪有心思吟诗作对,写出来的联语自然也就毫无水准。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原文为嘉,通佳)。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
  
  孟昶写的这副对联,上联下联都是五个字,其中“新年”对“嘉节”,“余庆”对“长春”,十分工整。“纳”是“享受”的意思,“余庆”指“先代的遗泽”,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联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但不幸的是,孟昶亲自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仅隔66天即降宋。后人重读这一句话十个字,发现联语中“余庆”就是指的吕余庆,他是后蜀灭亡后的北宋朝廷委任的成都知府。而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于是这幅对联也成为了亡蜀先兆。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