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加入水果邦 | 找回密码
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专题 >> 产业研究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谋于前,智为先—再给野生果汁企业提几点建议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博锐管理在线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76票  浏览29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6月04日 12:07

  笔者建议采用如下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将原料果名称的通俗化。很多野生水果有其民间的俗称,如猕猴桃被称为“奇异果”,番木瓜被称为“万寿果”,杏被称为“白果”等。企业可以用这些具有通俗、易懂、易记的俗称作为饮料品类名。如果该野生果没有民间俗称,或者民间俗称也比较难以理解或不雅,企业甚至可以根据原料果的独特特点,自创通俗、易懂、易记的俗称。
  
  二是回避原料果的名称。有些原料果有其十分突出的特点,比如,汇源就以“奇异王果”这一副品牌名来回避“猕猴桃”这一原料果名称。再比如,猕猴桃、人参果、酸枣、刺汁、沙棘、鲜枣的维生素C含量就特别突出,笔者在为某饮料企业提供产品策划服务时,曾就利用“超级水果”这一概念,创意出“超级C果”这一副品牌名来有意回避原料果名(同时也以概念化起到了提高产品的“注意力”与“溢价能力”的作用)。
  
  三是以产品包装作为载体。比如我们可以在包装上对原料果的名称、特点及口感等进行专门说明,甚至制作专门的颈挂(套),对产品原料水果的基本特点进行简要说明。甚至还能够起到提高产品“注意力”的作用。
  
  其次,企业要解决“满足或适应更多消费者”问题
  
  笔者在《果汁饮料系列谈之二:野生果果汁,下一匹黑马?》一文中曾给野生果果汁饮料生产企业提出了“多品种出击,集体打野生概念”的建议。这其实就是解决“满足或适应更多消费者”问题。
  
  我们知道,消费者对果汁饮料的口感的喜受程度是不一样的,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有的特别喜欢橙汁的口感,有的特别喜欢苹果汁的口感,有的特别喜欢葡萄汁,有的甚至特别偏爱山楂汁、梨汁、枣汁等小品类的产品的口感。根据“边际效应”我们还知道,随着消费者饮用某种饮料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们的体验会一步步趋向乏味。
  
  绝大部分野生果果汁饮料生产企业是利用本地丰富的野生果资源,所以一般以单品种出击市场。但是,单品出击的策略比较适合那些消费频率比较高、消费人群比较广的普通果汁饮料,由于野生果果汁属于消费频率相对较低、消费人群相对较窄的小品类产品,所以这种单品种出击的策略会使企业的品牌无法做到“满足或适应更多消费者”,导致企业的销售量规模就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其实,因以单品出击而失败或者陷入困境的例子很多,比较有名的有单打野枣汁的河北“青松岭”和单打酸枣汁的北京“福运泉”等。
  
  关于“满足或适应更多消费者”,还有就是要高度重视产品的口感问题。
  
  根据专业机构所做的果汁消费者调查,46.68%的消费者会选择味道好的果汁去购买,味道这个因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即使是作为营养充足的果汁饮品,如果味道不佳,消费者将很难每天饮用,所以,味道是主要因素是理所当然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消费者对其口感的关注有时甚至超过了对其营养价值的关注,这也是果汁含量为10%的“统一鲜橙多”能够让果汁饮料行业规模发生质变、茶饮料能够形成巨大市场规模的原因之一。如果到终端去观察我们会发现,尽管有些企业的产品在品质上并不高,甚至是“不含果汁的果汁饮料”,但就是因为在口感上获得者了消费者的喜爱而立足于市场。
  
  所以,笔者建议企业在解决好口感问题的同时,不要仅将野生果仅限于自己企业所在省、地、市、县这样一个小的地区,而是应当站在大区域的角度,比如华南、西北、东北、北方等,采取“多品种出击,集体打野生概念”的策略。建议企业同时,笔者还建议企业通过“即饮装”与“家庭装”、“普通容量”与“小容量”、“低浓”与“高浓”、“单一”与“混合”等多种组合方式出击。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