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水果
20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草原腹地的一个苏木,而且在此长大。小时候,由于我和水果亲密接触的机会屈指可数,所以对关于水果的事情印象特别深!
吃橘子在我七八岁时,我们几个小孩子在小镇上挨家挨户地拜年,记得拜到商业局一个姓刘的叔叔家后,他给了我们每人一个橘子。刚出门,我就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结果贱了一身汁,苦得直咧嘴,几个小伙伴的情形和我差不多。我们几个研究了半天,才弄明白这个橘子可能要剥皮吃,剥皮后的橘子可真香啊!那是我第一次吃桔子。
卖葡萄我上初中时的一个暑假,爸爸派我去锡林浩特市卖羊毛。在市里跑车的舅舅让我用卖羊毛的钱,买了5大筐葡萄运回去卖。没想到,刚运回镇里就卖火了。很多牧民从来没有见过葡萄,一尝很好吃,都把蒙古长袍的前襟撩起来当袋子,买得放不下了才走。不到半天,5大筐葡萄全卖完了,我成了小镇第一个贩回来葡萄的人。
送水果1997年,我回家探亲,小镇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弟弟在镇里开了家蔬菜水果店。我看到店里的西瓜和苹果比较多,就建议开三轮车去嘎查(村)的牧业点卖,弟弟拗不过我,就和我出发了。谁知走了十几家,行程上百公里,到晚上还有小半车水果没有卖完。没想到牧民们买水果也像城里人一样,选品种、挑个头、尝口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弟弟边走边告诉我:“现在牧民们基本上每家都有车,到镇上买什么也方便。这里有个形象化的比喻,叫'1234工程’,分别指的是1个轮子的风力发电机、2个轮子的摩托车、3个轮子的机动三轮车、4个轮子的拖拉机和越野车。”我听完弟弟的介绍,由衷地为牧民们的幸福生活高兴。
今年听弟弟说,他花了50多万在西乌珠穆沁旗旗政府所在地巴彦乌拉浩特镇买了个近200平方米的商铺,新开了家特种水果店,有火龙果、柚子、榴莲等几十个珍奇品种,除了给来草原旅游的客人们消费外,旗里富裕起来的人们自家买得也很多,他的生意越来越火了。文/卢进林